一河艰辛一河爱千里运河千古情
2014年04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宁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挖掘和维护,成为连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纵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2000多年来,大运河见证了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同时,大运河也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原生地。大运河是“大地上的史诗”,它和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下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骨骼,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在中国大运河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际,有幸看到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文物工作者撰写的长篇小说《大运河》,书中严谨的历史段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鲜活的人物情感描写,都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选取了明代初年,即永乐年间前后约30年的治水史实。将国家的命运及治水官员、沿河百姓的爱恨情仇融入其中。工部尚书宋礼、济宁州同知潘叔正、河道总督陈瑄等朝廷官员的刚正不阿、耿直廉洁的治河作风,白英老人的豁达开明、义大如山、“运河的事情高于一切”的无私精神,以及白秀兰、宋小蛮等女性曲折的情感经历,无不把一个个运河故事讲述得精彩至极!
  宋礼、潘叔正等人不仅考虑如何治河,还要面对来自朝庭内外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面对摆在面前的重重困难,他们没有气馁退缩;面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运河沿岸的百姓,他们毅然舍弃自我、为民造福。宋礼微服私访,在彩山之阳遇见了汶上县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他放下身段,虚心求教,采纳了其“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泉、修水柜”的建议,并与布衣百姓结拜为异姓兄弟。白英不为官位诱惑,不为金钱所动,只为了一个“义”字而出山,他们先后在大汶河上修筑了戴村拦河坝,开挖了小汶河,引大汶河水通过小汶河到达运河“水脊”南旺处分流南北。为解决“引、蓄、分、排”问题,又创设安山、南旺、马场、昭阳四湖为水柜,以补充运河水源。在运河“水脊”处建造南旺水利枢纽,使济运汶水实现了“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的南北分流,其建造水平可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
  从此京杭大运河“万樯粮船扬帆直上,正供天庾源源不绝”。宋礼在治运中能“上体国忧,下悯民困,劳心集思,广征博采”,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倚仗官势,把功劳全归自己,而是携带应记首功的白英进京复命请赏,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其道德风范值得称颂。
(《大运河》,杨义堂著,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