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择校禁令能否遏制“以钱择校、以权入学”成疑问
教育投入竟靠择校费解决
2014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部门日前联合出台《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坚决查处“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等违规行为。
  然而,更为多样的择校名目,更为隐蔽的择校行为,更为高昂的择校费用,更为模糊的赞助费流向,让公众疑惑:禁止“以钱择校、以权入学”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学校越好“返点越多”
择校成恶性循环

  据调查,择校特权有几类来源,一是相关领导的批条,也就是所谓的“条子生”;二是校长手里的名额,给几个、想给谁、交多少钱都是他说了算;三是与学校有共建关系的强势单位,通过单位之间的利益交换预留学位名额。
  而择校费有很多变种,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带,收支封闭运行,不公开透明:择校费名目有赞助费、借读费、捐资助学费等,非户籍的学生就学是择校,本地户籍非地段的也是择校,打着捐资助学名义实际与学位挂钩的更是择校。
  据记者调查,以钱择校的根源,是政府借收择校费来逃避对学校加强投入的责任。很多地方政府强辩说,捐资助学费不是择校费,是解决地方教育投入不足、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的手段,规定“自愿”交纳捐资助学费的家长把费用统一缴纳至指定各区县的统一账户,并开具相关票据。
  对于择校费的去向,教育部门表示,一半返还学校,一半留教育局统筹使用。可以想见,收择校费多的学校本来就是一些相对好的学校,而它得到的资金返还就更多,改善办学条件的资源也越多,这种机制促使弱校更弱,更加加剧校际差距,让择校恶性循环。
收不收“条子生”
校方话语权很少

  以权入学的背后,是查实难、监管软。一般交了择校费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不受影响,很少对外声张,更别说投诉举报;而一些收到各级领导批条的学校负责人,也会想办法落实上级旨意。
  上海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刘京海表示,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择校伴随的腐败问题得不到根治,不是教育部门一家之力、更不是校长自身品德过硬所能解决的。校长讲到“条子生”,也是满肚子委屈,实际来说,是很难完全顶得住的。
  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择校现象并非一纸禁令能治。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公平规则得不到遵守、招生乱象难绝的根源。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说,主管部门对择校现象三令五申,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是存在问题和阻力的。教育不能对有权的点头哈腰、对有钱的眉开眼笑,优质资源不能被权、钱交易所占据,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公示、处罚机制,让潜规则无所遁形。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