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资助,残疾夫妻自创工作室
画画刺绣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也是谋生的岗位
2014年04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妻子郑相君在刺绣创作的时候杜冬冬喜欢给她出主意。        
  ◤杜冬冬在进行水彩画创作。   
  ▲由于夫妻俩的勤奋,去年一年创作收入5万元,重新装修了自己的“爱巢”。 
   文/本报记者 陈之焕 片/本报记者 张晓鹏        
  26日,青岛崂山区王哥庄会场社区的一间民房里,郑相君手指翻飞,认真地绣着布上的那朵牡丹。丈夫杜冬冬安静地在旁边看着她,不时指指点点。尽管两人的耳朵从小就失聪,但杜冬冬只需要一个手势,郑相君就明白花哪里绣得不好了。
  1983年12月,杜冬冬在会场社区一个普通家庭出生。6个月大时,母亲突然发现他听不见声音,在跑遍全国求医无门后,只能放弃治疗。之后,杜冬冬进入崂山区聋校学习,痴迷于画画。因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杜冬冬只读到初中。他不顾父母反对,边工作边学习画画,把挣来的所有工资都花在买书学画上。
  比杜冬冬大三岁的郑相君是济南历城人,未满两岁时因突发高烧失去听力。七岁被父母送特殊学校后,性格内向的郑相君开始喜欢画画,当时她随时随处地画,作业本、桌子都被她画满了。
  就是这样两个身患残疾却对画画情有独钟的人,被缘分安排到了一起。2006年,在老师的牵线搭桥下,杜冬冬认识了郑相君,两人一见钟情。共同的经历让只能用手语交流的他们“无话不说”,两个多月后,他们结婚了。同年,俩人还设立了工作室,主要设计制作销售民间工艺品和承接墙绘业务。
  杜冬冬坚持画画,尤其是画海边的渔船和自己的家门口。为了搜集素材,他经常自己坐车甚至是走路到城阳以及崂山海边写生,一待就是一天。郑相君则更喜欢做手工布老虎,绣苏绣。刚开始学习时,她为了做出更好的布老虎,每只老虎拆了做上好几次。
  让杜冬冬最难忘的是他和妻子的第一笔布老虎生意。2009年元旦的前一天,一位顾客订了200多只布老虎,要求他们第二天晚上做完送去。他俩拼命地赶工后终于在晚上将布老虎做完,可是晚上10点多了出租车都打不到。俩人寒夜里骑着摩托车走了20多公里,才将布老虎送到客户家中,回来的时候两个人身上都冻透了。
  杜冬冬给工作室取名“东东吉尼”,“东东”指的是冬冬和相君工作室创作的东西;“吉尼”则喻意为世界吉尼斯纪录,他们希望将来做一样东西,能创造新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虽然我们和正常人的沟通还有一定障碍,但是我在努力学习唇语,希望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与人交流。”杜冬冬边比划边说着。他拒绝了残联的资助,自学了一些简单的语言,主要负责工作室的对外联系,而郑相君则主要负责做布老虎、刺绣,目前她的布老虎已做成崂山特色礼品对外出售。
  最近,杜冬冬和妻子接了一个墙壁绘画的活,两人每天早起到海边画壁画,晚上再一起回来。他们还会到自己家刚装修的房子看看,5万元的装修款都是去年自己挣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