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了住房梦,暖了百姓心
菏泽8万余户低收入家庭住上保障性住房
2014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晨

  从2011年到2014年,齐鲁晚报《今日菏泽》的成长见证着菏泽城市的日新月异,以及低收入家庭住房梦的逐步实现。
  三年间,菏泽保障性住房的变化可谓巨大,近4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申请标准的逐步调整,从经适房、廉租房,到公租房,再到探索“二房合一”,菏泽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今日菏泽见证着菏泽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
  4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路的龙田名郡廉租房。58岁的廉租房住户刘贵俭正在楼下与邻居聊天。2012年11月入住廉租房的刘贵俭,曾经的住处是用垃圾搭成的棚子,这个夏热冬冷的小棚子就是他们一家人12年的住处。
  刘贵俭现在已是三世同堂,50多平方米的小屋经常迎来近十口人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场景让刘贵俭感动得落泪。现在已经和邻居十分熟悉的刘贵俭,早晚还与邻居们一起散步、跳舞,业余生活十分丰富。
  刘贵俭是菏泽8万余户入住保障性住房的其中一人。截止目前,菏泽共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82229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47508套,公共租赁住房12268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2629套,棚户区改造19824户。
  据介绍,2011至2013年间,全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38598套,连年提前超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地点上,菏泽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充分考虑到群众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不因单纯控制成本将经济适用房小区选在偏远地段,而是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小区位置选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套较齐全的区域。同时精心设计,按照“经济、适用”原则,确保户型合理,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体现面积不大功能全的理念。同时,新建项目采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和产业化等技术和产品,每个项目均安装太阳能。
  在工程质量上,为建设优质保障性住房,菏泽市工程项目建立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的工作规范,严格实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分户验收制度、永久性标志牌制度。一旦出现问题,终身追究责任,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通过努力,市区亨达经济适用房小区一期获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劳动竞赛优秀项目,滨河新城保障房项目通过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初审、荣获“全省建筑施工安全文明小区”和“优质结构杯”,康馨雅苑保障房项目获得“全市安全文明工地”、“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劳动竞赛优秀项目”、“全国人居经典方案竞赛建筑金奖”等多项奖项、郓城县和馨嘉园、成武县富达东方城保障房小区荣获全省保障房劳动竞赛优秀项目,多名施工管理人员荣获全国、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

  2014年,菏泽市保障性住房申请门槛再次降低,按照“降低门槛、努力扩面、健全体系、应保尽保”的住房保障工作思路,菏泽市各类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不断扩大,更多低收入群体纳入到保障范围中来。
  在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标准上,户籍范围不断扩大,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申请人家庭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同时,原有申请以家庭为单位申请,扩大到“未婚的在32周岁以上”人员也可申请。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一般为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为扩大保障范围,增加覆盖面,由2011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即10093元扩大到2014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即16988元。
  同时,2014年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申请条件家庭人均收入逐年放宽,2011年10093元、2012年11591元,2013年13398元。补贴标准逐年提高,2012年将低保收入家庭租赁补贴标准由2011年的4元/㎡提高到5元/㎡;将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标准由2011年的3元/㎡提高到4元/㎡。2013年将低保家庭补贴标准由5元/㎡提高到6元/㎡,低收入家庭补贴标准由4元/㎡提高到5元/㎡。

  三年来,菏泽市住房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保障房类型日益增多,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为重点,以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
  当前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都是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平行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两者虽都属于租赁型保障房,但面向的群体不完全一样,申请人容易混淆;二是住房保障需求和供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了保障房与保障对象不相匹配的情况;三是平行运行不利于两项制度间的政策衔接,给老百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政策上要求逐步实施二房合一。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将部分龙田名郡廉租房作为公租房接受群众申请,在2014年底将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准入分配、统一运营管理。
  虽然选房者有欢笑也有泪水,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就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资料图)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8万余户低收入家庭“住者有其居”
保障房选地有讲究,质量有保障
保障性住房申请门槛逐年降低
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让老百姓受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