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1+1公益助学:
点燃希望,让爱继续行动
2014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爱心人士与受捐助学生们合影留念。(资料图)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爱心人士对学子们进行捐助。(资料图)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本报记者 李德领   

  每年开学在即,当不少大学新生都已开始收拾行李,筹划着美好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但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不少大学新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有的学子甚至满含热泪打点行装外出打工。本报编辑部在了解情况后,先后策划了“SOS助学行动—众人拾柴”大型公益活动、菏泽“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两次活动以认捐的形式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这次爱心接力,用最短的时间为他们筹集学费和生活费。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生活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经过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无情的命运却在他们追梦途中划上了一道深深的沟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学生谦虚但不自卑,待人真诚热情,懂礼貌,有教养,虽然家庭条件比较差,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两次活动均采取认捐的形式,爱心人士报名指定资助的学生,资金由爱心人士亲手交至被捐助学子手中。不仅如此,捐助者和学生还建立了长期的直接联系,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2011年,本报编辑部首次策划“SOS助学行动—众人拾柴”大型公益活动,帮助郓城县10名寒门学子步入大学的校门。活动由新闻发动、社会调查、和款项收集交接等三项内容组成。2天内学生的学费就已筹齐,第5天,就组织捐助者将5万元救助金送到了学生手中,解了寒门学子的燃眉之急,公开圆满地完成了活动。
  2013年,本报编辑部再次发出菏泽“爱心1+1公益助学活动”,帮助这些即将跨入大学的寒门学子,经过本报策划报道,这些孩子牵动了整个菏泽市民的心,本报爱心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在学子全被认捐后,仍有不少爱心人士表示要捐助学生,一爱心人士还匿名捐一万,用来作为学生们的生活费。
  两次爱心助学活动,均出现了“包圆”、“抢捐”等现象,不仅展现了晚报服务市民、关注民生的理念,也再次证明了菏泽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