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一敬老院古稀院长照顾154名老人
曹务泗:既然干了就任劳任怨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务泗露出笑容。本报记者 岳茵茵 摄
  曹务泗(左)看李存方做马扎。     本报记者 岳茵茵 摄
     71岁的曹务泗是梁山县小路口镇敬老院院长。虽然已经到了含哺鼓腹,击壤而歌的年龄,但他依旧不舍得离开敬老院。他是院里154名老人的“家长”,更是11名员工的“首领”。在敬老院工作的26年,他送走了百余名老人。

无人接班他仍坚守岗位
  4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梁山县城西北方的小路口镇,敬老院坐落在葛集村。曹务泗坐在花坛旁正在和几位老人聊天。见有人来了,他猛地起身,像个小伙子一样敏捷地大步走过来。岁月在他脸上划满沧桑的印记,虽已满面皱纹,但他高高的个子看起来仍很精神。
  1988年曹务泗开始担任敬老院院长。当时由于条件差,工作人员少,十多名孤苦无依的老人虽住进了敬老院,但由谁来照顾这些老人却成了当时镇党委、政府头疼的难题。最后,镇领导找到了时任梁庙村村支书的曹务泗。“这是份苦差事,没人愿意自讨苦吃。”当时的曹务泗也曾犹豫过。但担任了20年村支书的他深深知道村里孤寡老人对“家”的渴望,考虑再三还是接过了这一重担。没想到的是,这一干,便是26年。
  “早就该退休了,还是不舍得离开。”曹务泗说在敬老院干的很快乐。镇上一位负责人说,这么多年一直没给他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曹务泗说:“儿女早就劝我不干了,要我跟他们去享福,但这些老人都是些苦命人,我哪天不能动了,还有儿女伺候着,可他们无儿无女,我是真的放心不下。”

照顾老人26年成“家长”
  曹务泗邀请记者去院子里转转。活动室里不时传出阵阵“抽车、飞象”的下棋声。房前走廊下还挂着几只鸟笼,一位老人在修着旧鸟笼,曹务泗看到了,走过去帮老人一起修。“我们这辈人穷惯了,什么都不舍得扔,自己动动手就修好了。”
  75岁的李存方在刨木头,他原来是个木匠,住进敬老院后就义务帮老人们做马扎。“这些是榆木的,都是别人不要的下脚料我们捡回来做马扎。”李存方说,他在敬老院住了6年,曹务泗就像个“家长”,大家在一起生活很开心。
  “院里的老人最大的94岁,最小的60岁,来到这里温饱是解决了,但精神生活更重要。”曹务泗说,让大家老有所乐才能长寿,他鼓励每个能自理的老人都做点喜欢的事。每当周边村上搭戏台,他就组织老人们一起去看戏。老人多了,就医是问题,小病在敬老院能治,治不了的就要送医院。每当有老人病重,曹务泗就会立即出现,原来用地排车拉着送到镇卫生院,现在用电动三轮送。记者问为何不申请辆车。他表示怎么不给领导添麻烦怎么做,怎么节省怎么做。
  去年,有位老人上厕所时摔倒了,他跑进厕所,把老人背了出来,又帮他洗澡换洗衣服,没说一句脏。一位92岁的老人卧床三年,曹务泗给他送饭、翻身,直到老人离去。  

严律己,实做人 他获得大伙敬重
  “没双休日、节假日,也没丰厚的薪水,但我们就愿意跟着他干。”小路口镇敬老院副院长张清琢说,自己跟着曹务泗干了25年,院里工作时间最短的也干了七八年了,大伙对曹务泗都很信服。
  “院里订了4份报纸,我每天晚上都看,把值得我们院里借鉴的就留下来,每周二和院里的同事一起学习。”曹务泗说,目前敬老院虽然只有11名员工,但通过不断学习,管理很规范。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小路口敬老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的几间瓦房变成新舍。新建的大食堂、三层小楼,干净的院落,健身器材。
  别的敬老院是去村里请老人,他这里是排着队进。“住不开这么多,现在排了80多人了。”张清琢说,也有人托关系找曹务泗,但他都拒绝了。有人说曹务泗很教条,必须按规定进人,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26年了,曹务泗送走了百余名老人,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曹务泗都会在身边。“从病危就开始联系家人,没儿女的就找侄子、外甥,再找不到的就和村里联系,实在找不到亲戚的,我们敬老院帮忙处理后事。”张清琢说,每个月他们虽只领着几百元的工资,但跟着曹务泗干的却很有劲。
  “我们在这里不图钱,家里儿女都能赚钱,我们在这就是发挥余热吧。”曹务泗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