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里山往事
2014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英雄山文化市场的瓷器摊。
  ◤英雄山下的文化市场一隅。(牛国栋 摄)
   □牛国栋
  古时赤霞黄叶
  四里山,因距老城中心四里而得名,南面与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一脉相承。济南旧有的史书、文献中很少有关于四里山的记载或描述。乾隆年间的《历城县志》中的济南地形图,甚至没有四里山、五里山和六里山的标注,只有旁边的马鞍山。幸好,明代在布政司街建瞻泰楼的那位诗人许邦才,有一首《九月于鳞招登四里山》:“新诗忽自故人来,令节黄花初发醅。城外青山城里见,篱边那忍独徘徊。山头对酌夕阳斜,下见湖城十万家。剩有登高酬令节,何人正不负黄花。”题目中的于鳞便是“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他们二人相约到此“山头对酌”,一是说明至少在明代,四里山已有大号了,二是此山那时已是金秋登高望远、赏菊的好去处。 
  古时的四里山上遍植黄栌,每至深秋霜降时,满山红叶似霞光映照,因此还有个赤霞山的别称。曾在万竹园内建“二十四泉草堂”的清代诗人王苹很喜欢这里,曾在此置有田庄和祖墓。他的《秋居赤霞山庄感赋》一诗中写道:“柴门寂寂夕阳横,满地蓼花野水明。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酒人行。”他的另外几首诗中也曾有过对黄叶的描绘,人称其为“王黄叶”。他还著有《赤霞山庄笔记》,乾隆年间由他人删定后改称《蓼村集》。他辞世后也被埋在了此山脚下。  
“文革”时改称英雄山
  1949年,这里准备筹建革命公墓,建烈士纪念塔,并专门赴北京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革命烈士纪念塔”。但由于建国初年的财政状况紧张等原因,纪念塔及陵园一直没能如期建成。1964年,由郑亦桥编辑出版的旅游手册《济南》,还称这里为四里山公园。也正是这一年,四里山上围起高高的围挡,开始兴建高34.32米的纪念碑。省里还专门请示中央,请毛主席再写一个“碑”字,以更换原来写好的“塔”字,但直到纪念碑就要建成后的1968年也未能如愿。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实为碑状的纪念建筑称为塔了,烈士陵园也正式建立起来。至2011年,这里安葬着“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以及济南战役中牺牲的英烈共1611名。   “文革”时这里改叫英雄山。后来,一些地名恢复了旧称,但英雄山名副其实,便保留下来,在老百姓的口中,与四里山并行使用。1998年,山的西麓建起赤霞广场,几乎失传的旧名从尘封中重见天日。广场中央矗立着高12.26米的毛泽东石雕像,此像1968年7月立于趵突泉北路原山东省工业展览馆小广场上,1999年9月迁址于此。1998年,原来侵华日军建立的神社拜殿全部拆除,原址上建起济南战役纪念馆,2003年9月正式开馆。神社残留的石柱、石碑、石灯笼等建筑构件,堆放在纪念馆台阶下的小广场旁。
曾经热闹的早市
  英雄山上植被茂盛,山下也是满目苍翠,郁郁葱葱。一棵棵参天白杨和状如华盖的法桐好似交织的一张绿网,将山北麓的小广场及马鞍山路和纬一路南段罩得严严实实,“晴天不见日,小雨不沾衣”。到了夏天,市民们喜欢在这里消暑纳凉、散步晨练,年轻人更是找到了谈恋爱的好地方。 
  20世纪80年代初,山北麓路旁的林荫下、道路旁,自发地形成了早市,烧饼、油条、豆浆、拉面等各色早点,陶瓷、字画、雕刻等各类工艺品,花鸟虫鱼、猫狗兔龟等各色玩物,针头线脑、桌椅板凳、牙刷牙膏、洗衣粉等日用小百货,一应俱全。加上那些打太极拳的、练武术的、修脚的、推拿按摩的,异常热闹。到了周日,这里全天变成了集市,人山人海。那时来济南旅游的“老外”,最喜欢旅行社为他们安排的“赶早市”项目,他们乘坐旅游大巴一到这里,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端着相机左拍右照,迟迟不肯离去。没几年,英雄山早市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马路交易市场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整顿马路市场,英雄山早市被取缔了。以马鞍山路为界,路南建了文化市场,路北建起新世界商城、百旺商城和中华美食城,原先在这里“练摊儿”的“退路进厅”,物流客流分散其中,更吸引了一大批新生的“个体户”加盟。
  英雄山文化市场由几排平房和几栋两层楼房组成。起初主营图书批发及花卉零售,后来随着英雄山西北侧另建花卉市场,这里的花卉生意逐渐冷清,而古玩字画、奇石雕刻、陶瓷玉器、木雕铜器、文房四宝、古旧家具等乘虚而入,抢占地盘。摊主来自全国各地,也有济南当地人。他们每天用纸箱或麻袋把各家的货运过来,不管是陶器、玉器、铜器还是旧书旧刊等都一件件摆到地上,即使是老相机、钟表这些原本精细的玩意也“席地而坐”,一脸的风尘。来此淘宝者却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