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车程不到一小时,但在哪办企业却有质的区别
一家河北企业的“德州生活”
2014年05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北京在疏散,周边地区希望吸纳。
  北京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它遇到的突出问题:污染、交通、人口和住房。这些问题必须要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北京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将惠及河北和天津,也影响到距离北京最近的山东城市德州。
  已经处在环渤海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三角国家战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这“一圈两区一带”的德州,如今,面对北京向河北等地疏解功能、转移产业、辐射要素的巨大机遇,德州正加速向“首都经济圈”靠拢的步伐。
  把哪个产业搬出去、把哪个弄进来,这实际上还是政府在做市场的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力量。企业到哪儿去,是做好市场环境后,企业自己的选择。对于德州而言,只要把市场环境做好了,自然能把企业吸引进来。
  而在区域发展中,包括企业、居民、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力量都在做选择。
  本报记者 孟敏

  “德州房价已经不便宜了,以后房价不会还涨吧?”刚刚过去的4月份,一则德州被列入京津冀一体化城市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则“利好消息”传出当天,德州的上市企业股票涨停了。不少市民还悄悄议论起德州户籍制度是否会有相应改革措施。
  “德州要加入京津冀经济协作圈了,听说没?”一家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民营企业景津集团的中层干部刘明向记者探听起了虚实。
工作在德州,睡在河北 
  德州经济开发区道路齐整,行道树均匀地分布在两端,各处花园点缀厂区。这里已经是新兴产业聚集地了。急于打探消息的刘明是河北人,他期盼德州能快点加入京津冀经济协作圈。
  从2002年起,刘明就跟着公司从河北景县迁到了德州经济开发区,转眼12年过去了,孩子都已经在老家上初中了。“2012年底,整个集团全部迁到了德州。”刘明说,现在公司的河北职工和德州职工差不多对半,河北老家的职工大多数都是两地跑,“两地离得近,开车不到1小时”。
  其实,刘明所在的这家公司的搬迁是渐进式的,先是不再对原厂里的设备进行更新。2005年到2008年期间,老公司生产小型低端设备,新公司生产大型高端设备。逐渐地,整个企业搬迁到了德州,大多数老公司的职工也跟着来到了德州。
  现在,这家企业在德州建了千亩厂区,仅装配公司就占地65万平方米,12000平方米的配件车间,有十条生产线,压滤机的生产能力近万台。公司的年利润在2012年突破20亿元,万元GDP的能耗也达到了全球最低,成为行业内的一线品牌。
  “德州给予企业的优厚条件,确实远远超越了河北。”景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别看两地相隔很近,却是“质”的区别。德州的金融、投资环境都优化得不错,“原来我们贷款要到处奔波,银行还得拖延时间。”到了德州,政府部门会亲自协调金融机构,派两个专业人士专门蹲点企业,给企业指点贷款要准备哪些材料、要走哪些程序,不仅提供的指导很到位,服务速度还很快,节省了企业不少精力和时间。
德州建起“河北园”
  目前,景津集团正准备上市,现在正处在上市前的静默期。和这家企业类似,好几家德州生态科技城的主打企业都准备上市。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近半签约落地、开工生产的企业来自京津冀地区。”德州市政府部门一位相关人士帮记者联系其中一家企业采访,对方表示正在准备上市,已经进入了静默期。
  这些拟上市企业是德州外来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德州市在辖区内建立了“河北园”,园区内景津集团、津北石油等河北企业星罗棋布,在德州就业的河北籍人数达几万人。紧挨德州的河北吴桥制定“借德兴吴”战略,构筑了“一区三园”,主动承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转移和产业链条延伸;河北景县在与德州交界处规划建设了46平方公里的衡水—德州工业园(北区),两地企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德州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京津冀地区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目前,德州籍在京津地区务工人员达到28万,150多家企业与京津地区关联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德州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州市发改委的相关人士说,德州既有“两区”的光环,又有“一圈一带”的规划,还有省会都市圈伸出的“橄榄枝”。
和当地政府互动密切
  多圈环绕下,德州将生态科技城作为今年战略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板块。“生态科技城发展得好,未来德州发展得就好,生态科技城是未来几年德州的发展重点。”德州市发改委工作人员称。目前,生态科技城包括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铁新区、陵县的项目东区和马颊河生态岛三大片区。截至今年4月,共落户项目75个,总投资608亿元。
  在刘明看来,德州落地的京津冀企业虽说来自外地,但并没有水土不服。相反,他们和德州政府的关系很密切。媒体来采访时,政府部门经常推荐京津冀企业出面接受采访,有时德州宣传部甚至亲自带队来企业采访、拍片。记者去车间拍片时,企业职工都各忙各的,或忙于织滤布,或忙于操作数控系统,似乎早已习惯了在镜头下工作,有的车间职工还很自然地配合拍片。
        相关报道详见B02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