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本无罪,黑白总由人
——瑞士银行业保密制度的前世今生
2014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缘起:为防纳粹追查
  瑞士银行业的保密传统,最早可以上溯到1713年,在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保护加尔文宗教徒的利益,日内瓦议会制订规定,银行的客户信息,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这成为保密法的前身。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掌权后,制定了迫害犹太人的计划,犹太人意识到大祸临头,开始将财产向中立国瑞士转移。但纳粹发现了这一倾向,于是逼迫德国公民把存款转入德国国家银行。为避免这类事件再度发生,瑞士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法——《银行保密法》。
  该法规定,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或数字来代替真姓实名,甚至用虚拟的办事处、公司、代理机构等形式开户。不但开户存款时可以由代理人委托办理,而且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会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可做到永不露面。
兴盛:存有全球1/3私人资产
  自银行保密法颁布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瑞士成了全世界独裁者、恐怖分子和黑帮隐匿不义之财的避风港,也成了有意避税逃税的各国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艺明星存放离岸资金的绝佳去处。据2013年初瑞士方面的估计,瑞士金融业所管理的资产占全球私人总资产的1/3。瑞士的财富管理行业非常庞大,总共管理着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
  根据瑞士银行业协会(SBA)2010年的一份报告,金融行业贡献了瑞士11%的GDP,其中银行业贡献6.7%,保险业贡献4.3%,瑞士劳动人口中有6%(约2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同时瑞士金融机构还有10万余名海外雇员。
  瑞士银行保密法规在为其吸引大量境外存款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透明度的弊端,客观上为逃税和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瑞士为此饱受外界诟病,被称为欧洲的“避税天堂”。
终结:不堪国际压力
  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都刮起了反腐之风,矛头直指不法政客和贪官。因为不少精明善算的政府官员、执法人员、大企业主管在落网前已把财产提前转移到了瑞士,因而瑞士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9·11”事件后,一些富豪在瑞士的存款案例又被指与恐怖组织有关。瑞士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
  2009年,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瑞士最大银行瑞银集团做出妥协,被迫向美方支付巨额罚款并提供250至300名美国客户的信息。
  2013年10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宣布,瑞士政府当天在法国巴黎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自此,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开始走向终结。
  来自媒体的公开报道称,中共十八大后开始强劲反腐,一些官员因害怕公布家庭财产,把资金通过非法渠道转向瑞士银行。
  路透社2012年12月17日报道,非法资金让发展中国家损失6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中国,而瑞士银行似乎是这些黑钱的天堂。    (宗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