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老太的幸福生活
2014年05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阳光好的时候,老太太会把作品摆到院子晒个太阳。
   本报记者 韩微 通讯员 王娟
  时下,正是各种鲜花绽放的季节。深呼吸,闻着淡淡的花香,再抬眼就看着这一处朴实的农家小院,瞬间有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此时的这个农家小院正静静地刻画着世外桃源般的安静。没有想象中的犬吠,也不见成群的鸡鸭,反而是活灵活现的根雕作品,以及依靠院墙安逸晒着阳光的山石,让这个小院变得灵动。
  这是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张培华老人的家,院中摆放的根雕作品都是出自这位现年65岁的老太之手。退休后,她没有和其他农村老太太一样,单纯地忙活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或者仅是照看家中后辈,而是将自己喜欢的这项根雕艺术当成了生活的主角。
  “当时村里有个郭老头做根雕做得很好,我就经常去看他怎么雕。后来我就觉得人家能做的我也能做,慢慢地就开始自己试着弄,后来就一直摆弄了20多年。”张培华说。正因1992年的第一次接触,张培华在以后的20多年里再也没有放下手里的雕刻刀。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看着木头发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但一旦有了想法就时常会废寝忘食地干起来。因为她不顾身体,总是满山头地寻找适合加工的树根,她这一爱好没少遭到家人反对。
  “上山从不空手回,总得收点东西回来才舒服。”除了每天早起上山寻找“有缘”的树根外,顺手带回家的山石也逐渐多了起来。“家里大多数的根雕作品用的都是荆疙瘩,这种树根一般都生长在岩石上,所以树根长出来的形状各种各样,经常被行家用来做根雕材料。好地上的都没有好造型。”老太颇有经验地说道。
  曾经就是为了弄来一个合心意的荆疙瘩,张培华翻山走了十几公里,她将重达35公斤的树根背回了家时,直接摊坐到了地上,半天都起不了身。虽然辛苦,但是看到作品成型后,那种自豪感还是战胜了所有的劳累。
  “她是村里铁匠铺的常客,基本上三四个月就得换把雕刻刀。就连村里玻璃店的碎玻璃,都被她给背回家当工具使。”同村熟悉张培华的人都说,这个老太太有想法,手巧,现在村里人用的摘樱桃工具还是她发明的。
  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让老人的作品多了些山野之间的灵性:小老鼠、大公鸡、蟒蛇、水蛇、青蛙、乌龟、猫、狗;鹊桥会、八仙过海、百鸟朝凤、反哺鸟……在创作上,老人非常注重树根原有的姿态和美感,每次找回可用的树根,张培华总要先拨了树皮后放上一两天,仔细观察树根的原貌再想象,尽量动最少的刀子,做出最形象的作品。而这也就造就了老人艺术的慧眼。在给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老人颇有意思地讲这些木头有的是邻居家准备烧锅的柴火,有的是同村人拴羊的木墩子,还有的是河边被伐剩下的木桩子……只要是“好东西”,老人总会跟邻里求了来。如果真的没有好的创作原料,老人就会到各处的电线杆上贴收购树根的广告。久而久之,谁家有了个稀罕点的树根,总会第一时间送到张培华家。
  满腔的热爱,让张培华的艺术作品开始小有名气。现有的400多件根雕作品,她经常会借给艺术收藏单位做展览。随之,上门求“宝”的人也多了起来。不过除了热心帮别人加工树根外,老人对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无论是家里的什么亲戚朋友索求都不给,就连高价购买也打动不了老人的心。
  “老头子整天跟我吵,嫌我连饭也不做了。还说我就一农村老太太,整天弄那些个树根是当吃还是当喝啊。”说起老伴当年的反对,张培华现在满是感概。但反对归反对,老伴还是怕她出什么意外,也就常常陪她一起去找树根。张培华说,除了根雕外,最让自己感动幸福的就是老伴一路的陪伴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