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庄的“台柱子”
——记省劳动模范、马山镇双泉庄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王庆柱
2014年05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庆柱(左一)陪同军区领导参观中药材基地。
     春末夏初,大地一片葱茏。一天,我们沿104省道南行15公里处东侧,造访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在省军区和各级政府帮扶下,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里面,凝聚着乡村能人王庆柱的多年汗水。
  走进村办公室,省市区镇“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庄”等内容的几十块匾牌昭示着,该村从2001年到2013年,人均收入已由七八百元提高到一万多元,集体收入近百万元,集体固定资产由以前连个村干部开会的地方也没有,如今达到固定资产上千万元。这个村就是昔日长清区出了名的穷山村,如今成为“省级文明村”的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双泉庄村。
  这个村的当家人就是当年回村的小伙子,被群众称为双泉庄人致富的“台柱子”,去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的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庆柱。
本报特约记者 赵子明     
走出大山致富,又回山村“带路”
  双泉庄村地处马山镇最北端的滚球山山脚下,三面环山,以村东、西各有一山泉而得名。全村近3800亩荒山,耕地仅是山场的三分之一,百十户人家,三百来口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土地瘠薄,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双泉庄不嫌脏,洗脸水下面汤,多见石头少见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大闺女垫了栏,不进双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多年来虽经多任村干部的努力,面貌有所改变,但由于自然条件等限制,贫困的帽子一直摘不掉。只见本村的姑娘嫁村外,少见外村的姑娘进村来,大小伙子打着光棍,全村先后有30多人迁到邻村他乡,是全区“合格贫困村”。
  改革开放伊始,二十多岁的小青年王庆柱随着村里纷纷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流,离开了这个穷山窝。经过十多年的打拼,靠灵活的经营、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辛劳,王庆柱在济南扎下了根,搞起果品肴货批发、饭店经营,成为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小老板”。
  自己富了,可再看看故乡还是那个老样子,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次回家的路更刺疼了他的心:这天,他邀几个伙伴回老家,不想正赶上下雨,轿车陷在离村不远的土路上,车越开越沉,越沉陷得越深,最后一动不动趴在那里。急坏了的王庆柱忙跑回村里叫来十多个人,用杠子撬,绳子拉,人推,费了个把小时终于把车拖回村里。雨水汗水把大家湿了个透,铮明瓦亮的轿车变成了泥巴车。这次是他约伙伴回老家看看,琢磨着给村里投资的事,这一下全泡了汤。他懊丧,觉得很丢人。这穷山僻壤,唉!然而,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回村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
  这时,镇领导多次找到他,希望他能回村任职。可妻子拦住他说:“你头热得不轻吧,当初你是怎么出去的?放着自己的好日子不过,回来干这个得罪人又不讨好的差事,没事找事哩……”王庆柱没有过多理会妻子的反对。2001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昔日走出大山的王庆柱又返回到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高亲”让他长“高见”,自助之人多人助
  双泉庄人很“走运”,王庆柱很“幸运”。
  恰在这一年,省军区首长机关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选准了双泉庄作为全省人武系统2000多个扶贫点中其中之一,并作为省军区首长机关定点帮扶村,双泉庄攀上了想都不敢想的“高亲”。
  笔者是双泉庄邻村人,小时候听老人讲,那时村民们每年在春节和麦后两次走亲戚,最旱的时候,麦后走亲戚谁要担着一担水去是亲戚最高兴的,缺水啊!旱了,村民们吃水都是整夜排队在东泉西泉一滴一滴地接水吃。再旱,就到邻村拉水吃。针对该村群众第一期盼,也是头号的难题,省军区聘请专家深挖150多米,打出了双泉庄第一口能上水的井,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难题。
  军区首长还针对该村贫困的根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确定帮扶项目,帮村制定发展规划。进村路建成通车了,村办公室竣工了,样板房建成了……军区的帮扶,使双泉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王庆柱高兴得睡不着,忙着跑前跑后累得睡不着。而对他来说,得到的最大实惠是,通过和省军区领导和市区镇各级领导的接触,领略了领导的风范,领导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见卓识,军队对老百姓全心全意服务的鱼水深情,做事雷厉风行,果敢吃苦,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王庆柱说:“我没有当过兵,可通过省军区帮扶,我等于上了军校,学到了从来没学到的‘见识’。”开拓了的视野,使他的思想有了一个大飞跃,使他原来仅靠一股热情支援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想法得到升华,提升增长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带领全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本领。这时的王庆柱想得比别人高一招:省军区帮扶包村给双泉庄带来春风,硬件建设得到很大改观,给全村打下了今后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村里不能总是靠军区“输血”,靠亲人“施舍”,要以此为契机提高本村“造血”功能,提高全村人改天换地的斗志和力量,以从未有的干劲干出成绩,向军区首长和各级领导回报,向父老乡亲们交份合格的答卷。
  离子水厂的建设考验了王庆柱的“能量”:经有关部门监测,这里的地下水优于其它地方的水质,省军区为此又打了一眼廊道式深水井,拟建个水厂为村里上项目。可一个小山村要建水厂不是易事!因是直接入口的饮用水,不仅程序多,要求严,标准高,要经过石英砂、活性炭过滤,树脂软化,紫外线杀菌等八道工序来处理,还需卫生部门颁发卫生许可证方可出售。那时长清已撤县设区,一些检验和审批手续权限又收归到市里。这对一个小小的村干部是个严峻的考验。
  “井打出来了,因为难而把后续工作搁下,既对不起首长的关怀,恐怕首长也会为‘扶不起来’的双泉庄人而伤心。”“一定要为双泉庄人争气”,王庆柱这样想着,毅然拿出了自己的十多万元购置了高标准的设备,多方求门子找关系请教,邀专家来指导出主意。为了水质达标和各项手续的办理,他在济南曾因有关领导、专家开会或外出,在其大门口一等就是一天。凡他找过的人,对这个软缠硬磨少有的山村村干部印象都特别深。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辛奔波,生产出的离子水达标了,卫生许可证颁发了。这令军区首长和区镇领导刮目相看,夸王庆柱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是块好钢。双泉庄历史上第一个村工业项目的建成,给村里带来了每年二十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这一年,王庆柱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双重担子。

“军威”助力,丹参腾飞
  如何找到一条双泉庄人共同致富的路子,是王庆柱牵肠挂肚、夜不能寐的一大心事。他曾三下寿光取经,与省农科院、教育厅联合,先后建起冬暖式蔬菜、蘑菇、草莓大棚30多个,使部分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但因全村都是山岭薄地,以前只能种耐旱的地瓜,种点玉米,小麦产量很低,要靠这样土里刨食,全村人怎么也难都富起来。不知多少次,他独自望着村北480米高的大山和几千亩山场发呆发愣。
  一天,山上、田间地头生长的野菊花、柴胡、小草根引起了他的兴趣。马山是中药材栝楼之乡,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镇党委政府为调整农业结构,正引导鼓励各村农民试种中草药,何不一试。他的想法得到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可向村民一说,村民们没有一个不摇头的。王庆柱心里也打怵,咱是种庄稼的,对中草药一没种过,二不懂技术,连群众问他丹参是要根还是要叶他也说不上来,一旦种砸了,如何向大家交代?但认准了的事,他就大胆尝试。为了搞清种植技术、该村是否适宜种植、效益咋样等问题,他托关系,几经周折,五顾茅庐,找到了即将退休的山农大王汉平教授,并参观了泰安药材基地,给予优惠条件待遇,将其请来本村做技术顾问。
  即便这样,他还是召开群众大会,最后折中在山上的核桃、杏树下套种300亩,即使药材没收成也不会影响果树收入。他硬是自己掏出12万元购买了药苗,无偿供给村民以“林下经济”的形式试种。
  当年秋后一收刨,一亩地能收1500斤,一斤卖0.85元,一亩地赚近1300元钱,是种庄稼的二倍多,还没误果树的收入。试种的成功使村民们明白,中草药耐旱不耐涝,最适宜山岭薄地种植,丹参又是大用量的中药材,只要品质好不愁销路。
  2009年一炮打响,成为农民致富的突破口。王庆柱高兴之余比别人想得远,为了提高村民们抗风险的能力和为今后大规模种植铺好路子,第二年他带头发起联合六户农民成立了合作社,请时任省军区政委的南兵军和省军区原政委赵承凤起名“济南市长清区军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含义是军地联营,双泉庄中草药合作社威力无穷,靠中草药种植,能让全村大发展,全村人致富。
  由于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这年全村中草药一下子发展到700亩,形成一定规模。合作社通过精心运作,实现了从育苗耕种管理施肥收获销售全程服务,保证了药材的质量和销路。2011年,全村农户全部入社,社员达到200多名。全村1200亩土地流转到1100亩,全部种植中草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赁农民土地,形成了“企业+承包人+农民”的经营模式,农民由此可以得到土地租赁承包费、劳务性工资和股金分成三个方面的收入,仅种药材,合作社社员年收入就可达到15000元。
  市场经济需要畅通的信息和大企业做后盾,才能拉长自己的产业链。王庆柱开设了军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网站,与全国几千个中草药企业进行沟通联系,了解产业动向和行情。他还在镇政府的引导下,与环球药业和步长药业建立了联系,仅步长药业的订单就有1500多吨,整个中草药订单有1800多吨。步长药业派六名技术人员在双泉庄村长期住下来,做技术指导跟踪服务,建起1200平方米的二层楼中药材培训中心,在这里举办全镇各村药材种植培训会,并建立了200多种中草药的标本室、化验室、留样室,全面提高药品质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