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的“熊猫血”小伙李嘉
2014年05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嘉的献血记录。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记者 张林 

  核心提示:“80后”小伙李嘉,偶然得知自己是非常稀少的“熊猫血”,一次难忘的经历,种下一粒敬畏生命的种子。从此只要血站需要,他都尽最大努力及时赶到血站献血。特有的“天赋”,让李嘉的脉搏鼓动别人的心脏,这股子热心精神也让人由衷敬佩。
一路小跑为69岁老人献血
  5日上午10点左右,正在忙碌的李嘉接到济宁市中心血站的电话,有患者急需血,由于血型特殊,需要他的帮助。李嘉想也没想一口答应下来,一边打着电话一边向外跑。“人家说下午2点前到就行。”虽是如此,李嘉仍提前45分钟赶到了血站,“不多,就献了400毫升。”据了解,需要用血的患者是一名69岁的老人。 
  李嘉戴着一副眼镜,让这个皮肤黝黑、话语不多的“80后”小伙子,多了一份文静。李嘉12岁时,目睹了一场车祸,后来听大人们聊天得知,车祸受伤的一个患者,失血过多,又没合适的血型,加上受伤较重抢救无效死亡。那时年少的李嘉根本不知道,献血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血能让一个生命活下去。成年后,李嘉了解了献血的含义,加入了义务献血的志愿者队伍。 
  “在外地献过血,在济宁也献过,之前献过多少次记不清了。”李嘉说,2009年他在文化广场献血车献完血后没几天,济宁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血型很特殊,是Rh阴性O型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熊猫血”,每1000人中也就3个人有。问他是否愿意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援手,“这样的血越新鲜越好,基本上是随取随用。”李嘉痛快地答应下来,因此以后李嘉的献血也就没那么“随便”了。李嘉的家人也非常支持他当献血志愿者。 
对生命要常怀敬畏之心
  “总共联系了4次,有2次没能献上,也不知道对患者有没有影响。”李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有一次他在外地,血站深夜打电话,他没能赶过去。还有一次他赶过去了,但由于自己腿部有伤,不符合献血标准。“如果患者因我的血不到位,而发生意外,那自己不成了罪人?”为此李嘉有时会感到愧疚,“我现在在济宁工作,只要需要随时能赶到,我也通过锻炼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
  李嘉的朋友小龙告诉记者,李嘉是个有爱心,同时又很勇敢的人。几年前的一天凌晨,当时在派出所当协警的李嘉接到指令,秀水城老运河有一女子割腕后跳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李嘉,不顾个人安危,一头扎进约4米深的河水,眼镜被水冲掉,凭借模糊视线,将落水女子托出水面。面对朋友夸赞,李嘉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女子就是因为一点琐事想不开,生命这么宝贵,人人都应好好珍惜。”
  李嘉今年27岁,目前是高新区一个服务行业的小老板,为了帮助就业,他还特意招聘了一些下岗职工。由于李嘉善良人缘好,生意也是红红火火。“人活着比啥都好,没有过不去的坎。”
与李嘉聊天,可以从他眼中读出对生命的敬畏。李嘉两只手臂上,隐约可见献血后的针扎痕迹。李嘉说,他不能像白衣天使那样救死扶伤,只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用他那“特殊”的血液,为他人提供生命的动力。 
  记者从济宁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截止到2013年年底,备案登记的“熊猫血”志愿者约1300人。“有的更换了住址或联系方式,且没有与血站联系,这部分志愿者就丢失了。”血站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某一时期,需要输这种“熊猫血”的患者较多,那么则有可能出现不足现象,尽管这种比较集中的需求,一般不会出现,但是血站欢迎具有“熊猫血”的市民,到血站鉴定血型并备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