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雨珠当选省级非遗传承人
八旬老人半个世纪的古琴情缘
2014年05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榕

  在德城区文化小区一座居民楼里,人们走到这里总能被一缕优雅的古琴声吸引,循声七弯八拐,便能找到庞雨珠老先生的家。就在不久前,79岁的庞雨珠被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德州唯一一个上榜人。
我一天也离不开它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文明宝藏里的一株瑰丽的奇葩。 
  庞雨珠是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传人,结缘古琴算起来已经整整54个年头。在庞老先生布置淡雅的书房内,摆放了一架演奏用的七弦古琴,一侧的墙壁上则挂满了一把把形态各异、玲珑剔透、古色古香的古琴。书桌上堆放着成排的古琴谱集,谱上泛黄的纸张、繁琐的字体,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沧桑感。
  庞雨珠说,25岁时他师从山东诸城派当代琴家、古琴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张育瑾先生,从此钻研古琴弹奏法,与古琴艺术结下一生的缘分。
  1972年,为与妻子解决两地分居,庞雨珠申请调到德州工作,直到1982年才重操旧业。多年来,庞雨珠曾应邀出席全国第三次古琴打谱会、两次成都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首届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学术研讨与演出活动,并有专著《古琴简明教程》及《中国古琴音乐文集》问世。
  如今已近八旬的庞雨珠已经很少收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和著述上。但逢年过节、琴友聚会总少不了他的精彩古琴弹奏。“古琴艺术就是我的生命,一天也离不开它。”他说。
古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
  “当年师傅收了5个徒弟,中途或放弃的或转行的,最终剩下的只有我自己了。”庞雨珠见证了山东琴坛半个多世纪来的发展之路。从1972年调到德州工作后,一直致力于德州的古琴发展。
  “但是德州的古琴氛围毕竟和济南、北京等大城市有差距,有时颇有知音难觅的感觉。”庞雨珠说,和德州跑驴、宁津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古琴艺术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庞雨珠多年来收教的弟子、传人已有150余人之多,但坚持下来的人少,佼佼者少之又少。
  “见效慢,难教也难学。”庞雨珠说,古琴不同于其他乐器,共三种音,其中91个泛音,147个按音,7个散音,共245个音位,从基本功到弹曲子至少半年。此外,曲谱比较复杂,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必须经传承人解读、示范演奏才能让人明白,一旦离开传承人的“口传指授”是无法传承的。
  “我曾有一个梦想,将德州变成诸城派古琴的第二故乡。但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还是希望主管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庞雨珠这样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