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国山水画品赏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恩国 1974年生于山东,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交流协会理事,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画者,文之极也”。恩国深知中国画的审美自觉是“以文化质”的结果。然画之为画,自有其异于文的地方。易曰“言不尽意,立像以尽意”,画家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对此,恩国更有所深悟。他深谙中国画之道,把对笔墨趣味、物境营造与精神内含的追求,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进行创作实践。综观他的山水画,可用“笔墨灵动,物境灿然,画意古雅”十二个字来概括。
  张彦远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石涛曰:“笔锋下决出生活,墨海中立定精神”。这里的笔锋即指用笔,“生”和“活”并非平常的生活之意,而是一种生命之“气”的体现,“生”和“活”皆指鲜活的生命状态。这里的“精神”亦指画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象。这正是恩国笔墨的追求,他深知用笔(线)的重要性。要做到笔生气,墨含韵,必力克“刻、板、结、硬、弱、疑、浮”等弊端。从作品中可见,恩国作画时是不急不躁,不犹不疑,心随笔运,思无挂碍的,画中的线条是有生命的:轻松自然,轻重急缓,浓淡干湿,变化自然,这一切当然源自其笔墨的灵动性。
  恩国作画重笔墨但不唯笔墨,他的笔墨是和物境的营造浑然一体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来是在论说君子的标准和修养,但以其衡量艺术亦无不妥。在绘画中,“文”和“质”必须相辅相成,只有“质”或“质”压倒“文”,就会显得过于“粗野”;只有“文”或“文”胜于“质”,过于讲求修饰,缺乏内在的质地和实在的内容,就又会给人以虚华的感觉。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文质彬彬”,即真的内容通过美的形式加以显现。恩国的山水画,笔写山水,意超物外,不以巧能媚俗,不以虚诞欺世,可谓“文质彬彬”也。恩国注重笔墨语言的锤炼创新,用中国画特有的方式,意写着自然山川。近视其画,似只见笔墨灵动,几无景物,然远观之则景物灿然,气象万千。
  “山水以形媚道”,对自然万物的写生即是体现道、把握道的重要途径。从恩国对丰富物境的营造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是一位写生的高手,而且是一位善于把“眼中山川”转化为“胸中丘壑”的画家。足见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辩证关系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恩国是一个有雅好的画家,雅的反面当然为俗,不俗不一定雅,但雅的作品一定是脱俗的。恩国尚雅疾俗,注重艺术修为,以虔诚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向古今中外的经典学习,这使得他的创作始终沿袭着传统经典的文脉,从而远离了艺术创作的旁门左道。恩国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兼以淡彩,常以石绿、赭石微染,色不碍墨,从施色中不难看出他巧妙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营养。这增添了其作品的历史感,再加之其运笔的苍劲感,观之,一股古雅之气跃然纸上。
  恩国视“笔墨”为灵魂,造化为载体,画意为根本,融古意、现代意识于一体,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恩国是有“才气”的画家,且刚刚步入不惑之年、我坚信,他将来的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周宗亚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