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护士”泰安市中心医院系列报道之院前急救护士孟勐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孟勐是泰安市中心医院一名院前急救护士,与其他从事急救的医护人员一样,他24小时里守护在每一个前往“生命通道”的患者身前,把一个个期望的眼神变成生命的奇迹。
  从接警到现场
只用了5分钟

  “康复路西头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受伤拨打救护电话了。”5月10日下午4点左右,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泰安市中心医院护士孟勐迅速从4楼冲到楼下的救护车内,和其他两个同事一起赶到现场,整个过程只用了5分钟。
  在现场,一辆电动车因为雨天路滑侧翻在马路西侧,一个十几岁少年蹲坐一家饭店的门头前,左腿膝盖处的衣物已经被磨去,露出渗着血水的伤口。看到少年不能自主活动,孟勐迅速从车上拿下一副担架,和同事一起把少年抬进救护车,先行对少年进行简单的检查。为了防止伤口被雨水感染,孟勐对少年进行了简单的包扎。
  “警情就是命令,平时领导要求我们从接到电话到上救护车,不能超过2分钟。”孟勐2012年成为泰安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急救护士,从那时起,与其他急救护士一样,急救电话铃声就24小时不间断的连通了他的神经,“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太适应,有时候坐在凳子上心里啥也不想,就是等电话,直到电话来了才能踏实。”
  据了解,泰安市中心医院急诊是泰城最为忙碌的急诊,一天出动的救护车最多时有50多车次,最少时也有20多车次,这些救护不仅有一般的救护,还包括了长途转院、节假日现场保健、突发事件等耗时耗力的工作。孟勐说虽然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但是在医院合理的安排下,救护工作的运行有条不紊,救护人员也有足够的经验应对。
6小时不停挤捏呼吸气囊
他双手全是血泡

  2013年4月,一位年仅30多岁的动脉夹层患者病情突然加重,需要转往北京接受治疗,孟勐和同事们坐上救护车向北京疾驰。刚到泰安西高速出口,患者病情急剧恶化,血氧饱和度下降到了60,呼吸渐渐微弱。由于当时车上的条件有限,只能给病人使用简易呼吸器手工进行辅助呼吸,效果如何谁都不知道,是返院抢救还是继续北上,孟勐和同事们犯了难。
  此时,患者60岁的老父亲对孟勐说,送到北京就有希望,送过去就算人不在了他们也认了,眼中擎着的泪水饱含对儿子生的希望。
  “看到家属坚决的意志和对生命的希望,我一下子感动了,觉得有一股力量推动自己帮他们迈过这个坎。”孟勐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
  在救护人员的努力下,配合药物效果很好,血氧逐渐回升至90,就这样,孟勐一路为病人挤捏呼吸气囊,累了就由同事替换,由于患者所处的位置很低,他必须弓着腰才能完成动作,道路的颠簸和弯转,让他一次次碰撞在车身上。经过6个多小时不停息的作业,孟勐的双手已麻木,指腹也磨出血泡,但是孟勐和同事依旧机械的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直到将病人安全的送达目的地。
  “对于我们来说,患者对生命渴望的眼神,家属对亲人期望焦虑的表情,让我们时时都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孟勐说,“能够救死扶伤,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是我们从事救护工作最大的动力。”
面对误解与谩骂
他从没抱怨

  作为一个急救护士,不仅要承担正常的工作任务,还要处理患者和家属的无理与误解。有一次由于堵车,救护车在路上延迟了一点时间,结果患者家属认为是救护车速度太慢,对孟勐进行谩骂,甚至拽开了孟勐的衣领。
  “这种情况我们没少遇见过,换位思考一下,家里有了重病号,谁不想打完电话马上就能见到救护车。”孟勐说,遇见这种情况一定要谨记工作职责,把患者送医院救治是首位的,“实在还有不理解的,我们就边救护边给他们解释,大部分家属都是一时的情绪,缓过神来就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除了误解,孟勐还满头大汗徒步几公里到山上救护伤者,冲进天燃气泄露的房间里,救起昏迷的老人,在救护车快速拐弯时被惯性撞得头晕目眩,清理患者口中异物时被咬伤手指。据了解,泰安市中心医院救护上的每个工作人员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腰肌劳损。“当想到康复病人脸上的微笑,家属一句简单的谢谢,所有的劳累和辛酸都已烟消云散。”孟勐说。
  “我们身上的事都是整个科室乃至整个院里小小的缩影,还有不少默默奉献的人把这些事留在心里当做珍藏,比我们辛苦的,付出更多的大有人在。既然穿上这身衣服,就要对得起这身衣服,这个标志。”孟勐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