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
孩子们一边提问一边记录,上了一堂受益匪浅的文化历史课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记者们观看聊城沙盘地图。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了解运河两岸各种文化饰品。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老树制成的木舟。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聊城5月11日讯(记者 凌文秀 实习生 杨晓惠 通讯员 张秀民) 11日上午,26名本报小记者及部分家长走进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聊城人文历史和璀璨的运河文化。 
  上午9点,小记者们排好队伍,在讲解员苏珊的带领下看完聊城市全景规划图沙盘图后,小记者们开始了运河文化之旅。“这是木版年画?我见过!”“啊!葫芦,我爷爷家就有呢!”参观过程中,小朋友们或者好奇发问、或者与讲解员互问互答,还不断记录,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在一上午的活动中,小记者们依次参观了中国运河博物馆的二楼、三楼的总计五个展厅,每参观一处展厅,小记者们都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做着笔记,还不时轻轻问讲解员。展厅内展示的文物、展板上的图片,都成了小记者们发问的对象。 
  上午十一点,小记者们结束了这场运河文化之旅,小记者们直呼受益匪浅。在这次活动中,小记者们接受了一场运河文化洗礼,更加了解聊城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璀璨的运河文化。 
  “我们聊城原来有这么灿烂的文化,有过这么多历史名人,还有这样一条大运河流过,我们也要努力做一名能让聊城骄傲的聊城人。”参观结束后,一位小记者这样感慨。
见识了威尼斯“水上宝马”
  在世界运河展厅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展柜旁,色彩鲜艳的面具和鞋子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哎,大家快看,这鞋是船型的!”“看这面具好漂亮,色彩真鲜艳!”“大家快看,这面具上有五线谱!”大家围着展柜讨论不停。讲解员解释说:“我们这里展出的是工艺品。他们穿这样的鞋主要是防止在劳动的时候伤到脚,只不过他们穿的没有我们这里的漂亮。”
  “来,小记者们往这里看。”顺着讲解员的手望过去,是一艘枣红色刷黑漆点缀的小船。讲解员苏珊介绍,这是航行在水城威尼斯的小船,每艘小船能乘坐四到六人,造价20多万元,被誉为“水上宝马”。“那这样的船该怎样划呢?”小记者们纷纷发出这样的疑问。苏珊介绍说,这样的船是单桨在船尾站着划,再加上威尼斯的建筑都是建在水上,道路比较窄,所以在威尼斯划这样的小船是一个技术活,能灵活驾驭这种小船的人比较少。 
“运河闸就在我们家门口”
  在聊城运河展厅,讲解员苏珊带领小记者来到忽必烈的像和他御赐的“会通河”碑前。小记者被“会通河”几个字边上的一串不认识的字吸引,纷纷问讲解员苏珊这是什么。苏珊说:“这是蒙古文。关于蒙古文的识别有一句顺口溜:中间一根棍,两边起毛刺,上下一拧劲,就是蒙古字。”小记者们觉得很新奇,纷纷记下这几句话。 
  在聊城运河段分布图前,一位家长指着运河上的一座船闸说,“这座船闸就在奶奶家附近,每次开车回家都会路过的那座桥。”小记者兴奋地说,原来运河闸离我们这么近。 
  最后小记者们参观了聊城历史文物陈列的几个展厅。值得一提的是,运河博物馆中有一个模拟龙口文化的地展,模拟出龙口文化遗址,在地展正中还有一个模拟的牛骨。小记者张延博说:“我觉得这太震撼了,往下边看眼睛都看不过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