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东巷里的教育家
2014年05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鞠思敏故居门楼。
  鞠思敏故居圆顶拱门。栾磊 摄
   □栾磊
  行走在县东巷的街道上,四下环顾,在巷内105号位置,一扇木质院门格外引人注意。
  大门门槛已经不见了踪影,只留两方门枕石呆立两旁,中间留有老大个洞口,似是专为猫狗留下的入口。门上的黑漆在久经岁月洗礼之后挂上了斑驳的划痕,边角棱框也磨得脱了漆,变得圆滑透亮,不复往日的方正。大门上方,顶部位置木梁为基,铺有深灰筒瓦。筒瓦多有缺损,其间生着杂草。屋脊雕花清晰可见,部分屋檐还存留着荷花雕饰图案。
  在繁华的都市中心,为什么会留存着这样一扇老门?老门之内的大院里又住着谁?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咨询了巷口的报摊摊主于先生,“那是名人故居,里边原来住的是鞠思敏。”他这样回答。
  “鞠思敏?”这是一个如今包括笔者在内,70、80、90、00后,甚至连部分60后都少有人知的名字。鞠思敏(1872—1944年),名承颖,字思敏,近现代爱国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山东省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五四期间他发起创办“尚学会”,借此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13年秋,与刘冠三、王祝晨等人创办济南私立正谊中学并任校长。同年发表著名论文——《国民教育谭》,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居今日而解决教育之根本,与负教育上之急务,首当与吾国最近教育史上,不正确之言论、思想、希望所构成之社会宣战,并与老大之国家、旧染之民,革新更始。举国民普通之弱点,不能生存之大患,足以亡国、亡种之内容真象,拔本塞源,扫除而廓清之,庶国家人民,有发达进步之一日也。”
  他生前收入颇丰,却生活清贫,半生颠沛流离,直至1936年64岁高龄之际,一些学生看到他困窘至极,出资在县东巷盖了座民居,才算把家安顿下来。之所以如此,只因鞠思敏将绝大部分收入用来建设学校,将毕生精力贡献到了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培养出了季羡林、王幼平、孙思白、王统照等众多著名人士。他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山东的蔡元培”。
  怀着崇敬之心踏入门楼。故居内,一条甬道连接着院落与大门,甬道长近十米,宽三米许,地面由石板铺就,南侧是由大石堆叠而成的高大院墙,院墙以方砖为底,主体为红色砖块,顶端围有金属尖锐防护栏。行至甬道尽头,可见一道圆顶拱门,拱门与院内建筑色泽一致,由灰砖垒成,与甬道新修红砖院墙形成鲜明对比,不知是否属于旧日遗迹。拱门之内是座古朴的四合院,正北面的大屋高大典雅,整体以石砖为基,以木为梁、脊,灰方砖为主体堆砌而成,正上方屋檐由两根长木柱支撑,顶部瓦片铺设齐整。柔和的阳光洒在屋檐上,再附加鞠先生曾在此居住的经历,远远望去竟隐隐透出几分神圣味道。
  院中东西方向两座外涂水泥的低矮简易房霸占了院落的绝大部分面积,使得整个院子有些拥挤。它们立在高大古朴的北屋面前,宛若两个长不大的孩子,仿佛在衬托鞠思敏先生的高大。简易房中现有住家。房屋内的现代化家具与这座古典名人故居大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离去时分,才发现甬道高墙下方搭着一片棚户简易厨房,厨房内锅碗炉灶齐备,四周墙壁和门楼内侧被厨房烹饪时散出的油烟熏得乌黑,活像被人抹了一层黑泥,门沿下还挂了一层黑灰色油烟穗,离得老远便可闻到一股刺鼻的油烟味道,再加上门外左右两侧龙虾馆、羊汤馆飘出来的“香味”,顿时将这座名人故居内的书香雅致气息席卷无踪,让这座老宅呈现出一派破败景象。
  回家的路上,一首广场舞曲缭绕耳畔,歌词中唱道:“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社会发展靠什么?榜样无疑是答案之一。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来推动。而鞠思敏作为山东教育史上的典型,其不思回报投身教育的行为理应得到传颂,故居更应得到应有保护,甚至建成教育基地宣传鞠先生生前事迹亦不为过。
  去年,有消息说我市将围绕名人故居、故里,建设一批名人纪念馆,其中就包含鞠思敏故居,消息一出众口称赞。只是不知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没有动工立馆的意思。如今,只盼望这项工程早日开启,切莫再让正能量在油腻中蜗居,最终埋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