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记
2014年05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飞天
  从小喜欢读书,各种各样的书都读,从四大名著到《故事会》,从《读者文摘》到《心灵鸡汤》,从《儿童文学》到《老年文摘》,从保尔·柯察金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的,抱到床边去,翻来覆去地读,从早到晚;一般的,也要囫囵吞枣翻一遍。
  春天,我在蔷薇花架下读诗集,满园的花香,满书的荫翳,满耳的风吹花叶簌簌响,满脑子都是古人的画舫过江南。
  夏天,我在水井旁读小说。蝉声聒噪,天气炎热,都在清凉的井水流淌下,散去无踪。有一年在三伏天里读《红楼梦》“撕扇子”一节,情不自禁地想到,书里的人物也是在这样的井水旁纳凉、休憩,虚度光阴。
  秋天,我爱在校园一角的小树林里读散文。我有十几本诗集,里面夹着不下几百片黄页。席慕蓉、北岛、顾城、徐志摩……他们的句子留在我脑海里,而我的足迹也印满了小树林里的每一块方砖。
  冬天,我爱慵懒地躺在被窝里读《古文观止》和《史记》。屋外北风呼啸,屋内暖意融融,笑看风花雪月、勾心斗角、壮怀激烈、寻章摘句的古人抒发着平生的不得意,唏嘘他们难借塞北烈酒来浇胸中块垒。
  当然,我也买书,而且每次去书店,都要捧着一大摞书,先翻翻选选看个饱,然后反复权衡,把最割舍不下的买回家。与别家不同的是,我很少在网上买书,因为在我的意识中,到书店去看书、翻书、挑书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妙不可言,闻着书中崭新的油墨香味,脸上会露出无比快乐的笑容。反之,如果把这一过程简化为看、付款、收书的话,真的就索然无味了。
  去书店买书,买的是一种饱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买回家的每一本书,都将毕生跟随你,不离不弃,迁徙相随。今后的日子里看到它,都会记起当初怎么将它从数万本书里千挑万选出来,小心地拿到收银台去付款买下,心疼地看着服务员往书的封底上啪啪盖戳——一个人和一本书之间的相遇,那是一种缘分,无法解释。
  读书多了,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刨除那些需要勘误、改错之类的“硬性的”小毛病外,在不同版本的同一本书对照的情况下,那些语言不当、道理谬误之处慢慢显现出来,成为自己读书的一种障碍。
  读书人,都是有着精神洁癖之辈,看到这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久而久之,就会对读书产生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怀疑:“这套书的版本够完善吗?够精致吗?值得收藏吗?”渐渐地,问题越来越多,对于自己挑书的眼光也越来越不自信,有些明明是非常好的善本,却因为反复斟酌而错失,导致懊恼数周。
  在这样的迷茫中,心灵所受的折磨之痛可想而知。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如同磨道里的驴子,每日重复自己而不能获得心灵的突破。幸运的是,我在那时候听了著名作家耿立教授的一次散文讲座,深受启发,眼前豁然开朗。他说:“读书贵精。精,是要你选择正确的书来读,千万不要被‘开卷有益’四个字所羁绊。好书,能让人醍醐灌顶般顿悟,在茫茫书海中劈波斩浪前进;平庸的书,只会把人变成磨道里的驴子,重复转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遇到这样的困境,就必须先停下来,想好了再重新上路。”听了他的话,我幡然醒悟。  书香世界里,我任意遨游,兴之所至,心有所悟,摘记如下: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不亦快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