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写出自然情
2014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幽香
  ▲春色
  ◤雪霁
  ▲雪意
   马麟春笔下的花鸟世界
  ◇马麟春
  又名马林春,林春。198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198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8年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马麟春画展。1994年作品《雪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8年作品《雪浴》获山东省青年美展一等奖。1999年作品《雪野》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山东美展铜奖。2003年作品《雪霁》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2004年作品《暮雪》获建国55周年山东省美展铜奖。2006年作品《竹》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一等奖。2007年作品《乡情》获山东省写生作品二等奖。2008年作品《清风》获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二等奖。2009年作品《家园》获建国60周年山东省美展二等奖。2013年作品《瑞雪》获“十艺节”山东美术作品展铜奖。

  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的花鸟画教室中,马麟春正在给一群研二的学生讲解作品,被学生们簇拥着的马麟春严谨、认真,却又不失谦和、热情,俨然已经和学生们打成了一片,难怪说起他们的马老师,学生们不住的赞叹。

师者之魄:
传承中寻找真谛

  中国画讲求在传承中进步,花鸟画更是如此,马麟春说,别看他现在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们画范画、讲画论,早年他也是在前辈艺术家们的薪火相传中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马麟春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86年又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张立辰,张立辰先生的绘画讲求立足传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笔下那种水墨淋漓、磅礴大气的写意精神,深深扎根于马麟春的心中,不仅如此,张立辰先生的教学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他,先生讲求诗书画印结合,注重规律性教学,狠抓学生基本功,让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如今,课堂上的马麟春秉持先生的教育方式,将自己对国画的理解与感悟传递给学生,把握教学中的规律性:为一二年级的新生制定标准,深入研究中国画传统,发挥三四年级学生的个人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形成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而对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则是制定计划,全面引导,最终让学生真正在艺术圈子中找到自我。
  如今,教学任务虽然占据了马麟春大部分时间,但是他坚信“教学相长”的原则,他把花鸟画创作的技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的想法同样也带给他很多灵感,当老师的时间久了,容易产生一种惯性,甚至是惰性,容易拘于一种风格,而学生们年轻向上,想法新颖,随时可以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君子之风:
传统花鸟题材的坚守

  说起花鸟画,很多人就会想起“梅兰竹菊”,但这些传统花鸟题材让画家们既爱又恨,因为它们入门易提升难,容易流于俗气,很多专业画家不愿意画,马麟春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兰竹等传统题材因为其美好寓意深得老百姓的喜爱,梅花傲雪绽放,象征着坚强、高洁,兰花与世无争,象征着淡泊、高雅,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更被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成为文人画首选题材,还有牡丹,团团锦簇,雍容华贵,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许......越是美好的题材越值得画家去描绘、传播。多年来,马麟春坚持对兰、竹、牡丹等传统花鸟题材的刻画,师古人、师自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就拿四君子之一的竹子来说,三十多年间,马麟春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几乎临遍历代大家的画竹名作,“最早能看到的作品是五代李夫人笔下的墨竹,之后宋代的文同画竹‘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苏轼初画朱竹,讲求神似,进一步发展了画竹之法,元代赵孟頫绘竹则是以书法入画,所得墨竹可谓借古开今,明代夏昶的竹子近浓远淡,已接近近代审美特点,到清初石涛,开始在生宣上画竹,水墨感十足,大写意意味浓厚,清代郑板桥的竹子则开创小写意之风,‘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体现的君子气节为人称道......当然画竹之能手还有很多,研究透彻,十分重要。”同时,通过对古人画竹的系统研究、探索,马麟春深谙“书画同源”之理,他常年钻研书法用笔,在画竹过程中,将书法的所有笔画都融合到画面中来:一撇即成竹叶。点节用隶书的笔法,叶子用楷书的笔法,小枝用行书的笔法,枝干用篆书的笔法。在他看来,与其说是画竹,不如说是写竹。
  当然,真正形成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创作,除了学习古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观察。先不说竹子品种繁多,少说也有几百种,单看长在南、北方的竹子就完全不同,倘若完全沉溺于古之画竹就不会得法。像是早年马麟春去西双版纳的竹林里采风,茂密竹林中,有的竹苍劲挺拔,枝干过腕粗,还有的婀娜修长,未有小指粗;有的三四片叶子即成一组,有的竟是几十片叶子一组,这就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竹子的画法,仔细琢磨、甄选之后,很自然的就会形成自己的画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笔墨意境。

文人之气:
动静相宜的美

  面对生机盎然的自然之竹,马麟春通过长期不懈的观察、体悟,掌握了竹子的特性,以及在风晴雨雪中的不同姿态,他尤其善画风雨、大雪之中的竹子。看马麟春笔下的风中之竹,仿若忽有一阵风过,竹叶被吹向画纸的一端,摇曳着、挥舞着,那种生机盎然之势随着风势而起,他认为,这种动感十足的风中之竹奋发着向上的力量,不畏艰难,彰显着一种正能量;而他笔下的雪竹则完全用墨色渲染出来,墨竹、白雪交相呼应,更显单纯之美。马麟春回忆说,画雪景源于1994年的一场大雪,当时和画家张丽华一起去到济南南部佛慧山的大佛头,雪后的山区完全变了模样,看着天地间一片白雪茫茫,心中异常兴奋,回去便画了第一张雪景画——《雪浴》(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并获奖),之后又陆续画了《雪野》、《雪霁》等一系列雪景画。在这些雪景工笔画中,马麟春将宋徽宗花鸟画中的工笔技巧融入作品,以“雪”为载体,完成了他在那个阶段的花鸟画探索。之后,马麟春进一步钻研写意花鸟,纯墨色写意雪竹、颜色绚丽的牡丹以及泼墨而成的荷叶都成为他的笔下之物,就如同他自己所追求的那样,画就画出自己的风格,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被已有的成就所禁锢,才能得艺术之精髓。      (刘莹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