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帮视障学生了解家乡
博物馆日邂逅助残日,市博物馆邀百余特教生感受济宁历史文化
2014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特教学校的盲人学生手牵手在博物馆内感受文化气息。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济宁5月18日讯(记者 汪泷 通讯员 刘金同 张超) 5月18日是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同时又恰逢我国第24个全国助残日。由济宁市文物局主办,济宁市博物馆承办的“邀请特教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让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130余名师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济宁文化历史。 
  18日上午,当特教学生们来到市博物馆时,馆方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了解历史,济宁市文物局和博物馆还为特教学校准备了精美的历史书籍。“今年是马年,所以我们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批玩具小马,希望大家能在学业上策马奔腾。”济宁市博物馆馆长王莉说。 
  “这套列鼎,是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七尊鼎按大小依次排列,体现了诸侯王的官阶。而这套列鼎在国内都十分罕见。”在市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下,特教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参观了“济宁千秋”展、“济宁精品文物”展、“中国运河之都——济宁”展、崇觉寺铁塔及铁炮长廊。
  听说展柜内摆放的列鼎是济宁的镇馆之宝,学生们便都围过来要看个仔细。视障班的学生刘庆保因为是低视力,所以便紧贴着玻璃,才能隐约看到列鼎的轮廓。他对记者说:“虽然看不太清,可是讲解员阿姨却给我们描述的十分详细,看着列鼎的轮廓,就仿佛能触摸到上面精美的纹路一样。” 
  因为学生当中大部分都是视力有障碍的,所以每到一个展品前,讲解员都会放慢语速。“济宁市孝义之乡,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孝义故事都发生在咱们这里。”讲解员说道,碰上展牌上的文字,他们也都一字一句的读给学生们听。 
  “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全校师生都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霞说,因为济宁市文物局和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特教学生们才能够多次有机会走近历史、了解历史,“孩子们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好的认识。” 

活动现场有支 助残志愿者队伍
  在博物馆日活动中,有一批带着绶带的年轻人显得很惹眼。原来,今年济宁市博物馆为了积极践行“百家博物馆文化助残公益行动”,而专门邀请济宁特教学校手语老师来到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现场招募学生成立“助残志愿者小队”,通过手语技能,以及文物知识和服务注意事项的培训,这些志愿者们在5月18日这一天正式上岗。 
  因为上岗第一天就迎来了济宁特教学校的学生,所以每个志愿者都绷紧了弦。“我们分好了小组,除随时跟着特教学校的学生们外,其他的同学也都站在楼梯的拐角、展厅的大门等地,防止他们因看不清而磕着碰着。”大一学生孟凯歌说。
  而另一名大一学生张加州则一直紧紧跟在特教学生的队伍当中。当学生们来到铜炮的展览长廊,想要亲手触摸一下这些铜炮时,他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学生们绕过栏杆,并且告诉学生们那里是炮身,哪里是炮口。 
  “我是潍坊人,大一上学期的时候就专门来博物馆参观过。”张加州告诉记者,他在学校里就是志愿者成员,所以得知济宁市博物馆在招募爱心志愿者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就报名了。“这里本身就与我们所学的专业有关,而能成为这里的其中一员,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我觉得会让生活更充实,也更有意义。”
让孩子越过长栏 触摸元代铜炮
  因情况特殊,特教学校大部分学生是视障班的,对于博物馆参观而言,有些视力较弱或全盲的学生,在展厅内只能靠“听”来了解济宁的历史文化。而为了照顾这部分学生,市博物馆专门把学生们带到位于院子里的铜炮展区,让他们越过长栏,近距离触摸这些记录着济宁历史的铜炮。 
  “这是真的大炮?”“哪边是炮口啊?”因为视力有限,视障班的学生相互搀扶着靠近这些铜炮,用手摸一摸炮口,摸一摸车轮,兴奋的嘴里不住地念叨:“冰凉冰凉的,感觉好厚重啊!”有的甚至尝试着想抬起一门铜炮,看看这些钢铁火器究竟有多沉。 
  视障班五年级学生周子怡全盲。首次来博物馆的她,在讲解员的搀扶下,手把手地触摸一门元代的铜炮。“感觉到了吗?上面刻着花纹呢。”说着,讲解员又拉着周子怡的手触摸着炮身刻着的铭文,一个字一个字的念给她听。对于能够亲手摸一摸这些铜炮,周子怡的脸上一直开心的笑着,参观结束后还不忘握着讲解员的手说:“谢谢阿姨,我感觉像真的看到这些历史文物一样。”
  而当参观完铜炮展区时,讲解员似乎有些控制不住情绪,眼眶有些湿润的她对记者说:“真觉得这些孩子不容易,小小年纪却要比同龄人承担的更多,虽然我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讲解过,但依然觉得这一次意义非凡。” 
     本报记者 汪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