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余名读者源头探“蜜”
亲眼看过,方觉蜜更甜
2014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养蜂基地场长王超回答小记者们的提问。
  ▼蜜库里储存蜂蜜的罐子让小记者们很好奇。
   文/本报记者 韩杰杰 赵松刚 马媛媛 李涛 片/本报记者 蔚晓贤
  17日,本报青州“探蜜”之旅拉开帷幕,70多位读者乘坐两辆大巴车走近江北养蜂第一大镇——青州王坟镇,在该镇风景秀美的逄山风景区内,一窥蜂蜜成长的原生态环境,探秘蜂蜜酿制全过程。
◎ 基地坐落于丛林清凉境地
  青州市王坟镇位于一片广袤的丘陵丛中,这里奇山异石仪态万千,葱茏绿植的映衬下,山水更是妖娆动人。在这片纯净安宁的土地上,拥有蜜粉源植物上百种。蜜蜂采集天地精华,贡献出一滴滴纯净的蜜露。
  “探蜜之旅”的目的地——青州方山养蜂专业合作社,便位于该镇风景秀美的逄山风景区内。从山下沿蜿蜒的山路步行一公里,便能看见这座青石色的办公楼。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绿树了,呼吸着新鲜空气,感觉心情也舒畅了。”时年67岁的庞孝亲说,静谧、纯净是这里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极目远望,这里没有一座工厂,甚至连一根高耸的烟囱也看不到。作为生产入口食品的工厂,就应该设置在这种青山绿水中。
  记者了解到,由于此处靠近青州的饮用水源地,为保证水源质量,周边不设工厂,因此风景很是优美。也正因此,这里成了养蜂人最爱的地方,目前此处蜂群有5.8万群,养蜂从业人员1700余人,堪称江北养蜂第一大镇。
◎ 收购的每桶蜜都设有编号
  若说方山养蜂基地最神秘的地方,当属2000平方米的地下蜜库了。蜜库分地下两层,最深可达10米。
  进入蜜库前,需先迈过一块光滑的挡板,高度几近膝盖处。“这是一块挡鼠板,”讲解员解释,垂直且光滑的平面可防止老鼠翻跃。
  一走进蜜库,便可嗅到空气中弥漫的阵阵幽香。一排排足有半人高的储蜜罐映入眼帘,罐体上标注着蜜种、编号、入库日期、数量和产地。养蜂基地场长王超介绍,罐体上设置的编号,是工厂质量追溯体系的一部分,以便日后蜂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溯到源头。
  “这个地下蜜库,可以说是天然的低温恒温库,公司花巨资建设地下蜜库,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蜜源质量,让蜂蜜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储存。”王超介绍。
  记者注意到,墙上的测量计上显示此时温度为14℃,湿度为80RH%。
  除了储蜜罐外,最底层还设有发酵窖,这里储存的是产量极少的蜂蜜酒。
◎ 生产车间采用无尘化管理
  在蜜库中,通过升降机,一桶桶带有标号的蜂蜜便进入了密封式车间。
  别看车间仅有1000平方米,这可是按GMP标准建设的综合加工厂房,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部按高标准达到国家药品质量要求。
  透过玻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全副武装地紧张忙碌着。“加工蜂蜜必须在无尘的环境下进行。”王超介绍,“我们加工蜂蜜的全过程都是经过严格把关,生产车间也是无尘净化处理车间。在这里,蜂蜜从装罐到包装、装箱都在一条流水线上完成。公司采用机器和人工结合的方式,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没想到蜂蜜的制作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市民王磊说,这次来到蜂蜜生产基地,零距离地感受到了蜂蜜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参观了标准化的流水线后,感觉往后吃蜂蜜更加放心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