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董金裕做客齐鲁大讲坛
复兴传统文化要拒绝说教
2014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1日,董金裕(左二)与张志勇(右一)在讨论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实践问题。  本报记者 王媛 摄
   本报记者 王光营                    
  21日下午,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金裕做客齐鲁大讲坛,纵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实践,并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山大哲社学院院长刘杰进行了对话。

谈文化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是第一位的
  “复兴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点,要从教育着手,逐渐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董金裕表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教育是第一位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董金裕说,祖父辈经常用“孔子公曾经说,做人要老实”教育他。虽然用的不是儒家经典,但表达的是对孔子的尊重,这样父传子、子传孙,用口语把孔子的教训、儒家的思想教导给下一代。
  进入学校后,老师会把《论语》、《孟子》、《礼记》等其他经典的内容编在语文课本里,教导孩子们。以后还会逐渐学《论语》里比较短的篇章,高中还会开设“中国文化基本教程”等课程。
  此外,社会教育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舆论的力量让人知善止恶。如果有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公共声音的出现就会让他有所收敛。如果做了一件可贵的事情,媒体或者舆论会给予表扬。社会教育有时候是增强个人为善的力量,有时候是消除为恶的念头。
  张志勇表示,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实际上是三个体系来传承传统文化,但学校教育是根本、是基础、是主渠道。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孩子们能掌握理解的传统经典,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

谈养成教育 拒绝说教,让课程回归到生活
  “我们从幼儿园就教孩子怎么做人,反复去讲,但好像感觉不大管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表示,中小学也都有道德教育课,但往往停留在说教和抽象理念的灌输和背诵上,效果不太好。
  董金裕表示,这种情况台湾也经历过,早期中小学的课程里也有“道德课”,坦白说基本上是在说教,学生是排斥的,后来就废掉了。
  “我们是从生活中去做。”董金裕说,小学上课前10分钟,老师会逐排检查学生有没有带手帕,指甲里耳后根有没有污垢,督促学生剪指甲、洗脸、洗澡,慢慢变成习惯。主要从生活中去做,而不是说要讲什么道理。
  张志勇认为,台湾的做法提供了很多启示,道德教育课不能搞成说教的课程。内地不少学校也在逐渐改变,回归到生活中去。“我们谈养成教育,要把这些东西放在生活和学校的教育环境里。”张志勇曾去过烟台一个学校,卫生间都是孩子们在打扫,“这就是养成教育”。
  张志勇表示,有的学校号称是五星级保姆式学校,学校卫生都由清洁工打扫,其实这些都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应该把这些事情交给学生来做,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回归到学校和家庭生活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