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2014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陕会馆
     齐鲁之邦,富庶之地,运河两岸,商贾云集。曾经盛极一时的山陕客商,在山东境内多处留下他们的足迹和故事。如今,在运河名城聊城尚存一座“山陕会馆”,以它独有的巍峨和俏丽,向今天的人们诉说大运河畔曾经的热闹,诉说当年山陕客商聚得八方财源的盛景。
  山东聊城“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在外乡发财的山陕客商们,修建一座会馆,为了方便与同乡联络,慰解乡愁;为了炫耀成功,鼓噪声势;也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睦乡里。这样的商业思维,在今天仍然盛行。
  山陕客商对关帝爷最是敬仰,这所会馆也依关帝庙而建。整组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建筑处处可见轻俏秀丽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木、石雕工艺。馆中还保存有清代历朝重修、维修碑记,其上记录数以千计的店铺捐款及毫厘不爽的账目收支。那些在外乡发财的山陕客商,就是用这种超凡的气度和细微含蓄的细致,让今人体会到昔日他们富甲一方、志得意满的快意。
  演戏活动频繁而丰富,是山陕会馆的特色。戏楼,是会馆前部主体建筑之一,高约13.8米,虽不甚高峻,但重楼式山门耸其前,钟、鼓楼峙其左右而夹戏楼于蜿蜓其间,恰如凤凰展翅之凤首,山陕客商们的富有,就在这样考究的建筑中显现。戏楼风格上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戏楼后山墙之处理就与山西大同华严寺下寺薄伽教藏殿壁橱有相近之处。可见这戏楼寄托着山陕客商的思乡情怀。
  今天游赏这座古戏楼,可看之处很多。比如赏联:戏楼台口檐柱上镌有阳文楹联。上联“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下联“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次间有阴文楹联,上联“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下联“谱大千秋色镂金错采有裨世教即奇观”。木槅正上悬木匾一方,红底金字,书“云霞绚采”。配木雕阳文楹联,上联“响遏行云一曲笙簧欣乐利”,下联“歌翻白雪八方舞蹈荷升平”。
  转入戏楼后台,那是当年艺人们住宿和登台之前扮戏的地方。在此处可读遗墨,品味当年艺人演戏之事。戏楼后台南、东、北三壁及南北侧室四壁上都留下了许多墨笔题记,有很多是戏班在此记下的当时的演出剧目,如:光绪拾年四月十四日,四盛班在此一乐也;头天,五福堂富贵图;二天,黄金台,过午,春秋笔;三天,日月图,过午,美人图;四天,老金镯,过午,紫金镯;五天,宇宙锋,过午,壹捧雪。约略计之,墨题涉及剧目有130余出,多属于梆子戏剧目。
  墨题中可见戏班名,也有不少,如戏楼南侧室门洞西壁墨题: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全盛班,这是上党梆子戏班,其他戏班还有山东梆子、徽戏戏班,到民国时,还有新式剧社在此演出过,如“教育部易俗社”。
  北侧室东壁近门处墨题很有价值,抄录如下;咸丰伍年正月德怪班一叙也,二府五县子弟班,会馆唱了正(整)六天,戏价京(钱)十八吊,还有二千点心(钱)。我们且不管“二府五晏子弟班”具体所指,这一句可以说明演员非属一地,演出规模也比较大。这次演出应当是属于包场形式,酬金由会馆公出,演一天是三吊钱。根据史料查考,咸丰年间,三吊钱购买力已很低,这说明当时戏班收入不理想,分摊到个人身上则更是少得可怜。当时艺人生活,后台南侧室北壁一首打油诗写得甚是生动:“山陕会馆戏实早,未曾天明开饭了,清晨就把神来参,掌板(班)还在夏(下)处吵,风里也得这里跑,下了火雨也得跑,开场唱了六大曲,掌板(班)口内还赚(嫌)少,谁知又把戏来添,会里未到王三老,掌板(班)内里吃中棹(绰,施舍),无人就把耳朵咬……”这一打油诗深得其他到此演出的艺人同感,其下有人旁注“早晚烧香供奉此诗句”。便是共鸣响应之意了。
  还有一些墨题,表现了反清意识和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述。所有这些,都提示游客去体味曾经的商人和艺人们不同的生活。
  聊城山陕会馆及至戏楼,曾经几次毁于火灾,后又重修。如今虽不是原貌,仍可窥其极盛之时的不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