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得义助 井边饮马留村名
2014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靖难之战”燕王率千军万马扫北,人渴马乏,无棣县底楼张村的水源全被喝干,唯独村北的一口井,军士、战马全都喝足后,井水依旧不见减少。燕王大悦,赐名“义井”。自此,底楼张改名为“张义井”。但随着历史推移,土石淤积,义井被埋,独留一个传说被代代相传。原来井口的位置也被荒草掩盖。村里的老人说,下雪的时候,覆盖在那口井上方的雪总是先融化。

  本报记者 王领娣 王茜茜

听闻义井传说 远奔小镇苦寻
  在无棣县小泊头镇有一个名叫“张义井”的村子。记者初闻“张义井”,以为又是历史上某一位名人曾居住该村,被后人传颂才被命为村名。但仔细阅读后才晓得,该村系燕王扫北时的一口“救命井”命名。
  回顾历史,明太祖朱元璋选皇子继承王位,但马娘娘垂帘听政,祖封小王,把身为四皇子的朱棣封为“燕王”,赶出南京扫北。但在半路设下重重陷阱,欲置朱棣于死地。但朱棣却是福大命大之人,多次化险为夷,抵达燕京。为了替死去的功臣宿将报仇雪恨,燕王挂孝南征,并荣登大明宝座,治理明朝进入安定生息的局面。再想到这口“义井”,原来它也是燕王扫北的一名“功臣”。
  这口义井的水源为何源源不断,现在又是怎样一幅景象,记者便随了好奇心,周折奔波,来到100多里以外的这口偏远小镇,紧邻河北沧州边界。
扫北义井相助 传说代代流传
  记者走到张义井村北时,一个高约一米半,长约半米的村碑呈现眼前,终于,乘车奔波四个小时后,记者找到了“张义井”村。
  当日天气炎热,最高温度达31℃,此时正值中午时分,顶着炎炎的日头,围着村子转了半圈,不见一名村民。正在发愁之时,一位老人从前方走了过来。快走几步,追上老人,询问“义井”所在。因老人方言浓厚,实在无法听清,最后只能寻得村书记家。
  说起张义井村的来历,村书记张风博脱口而出,“是因为村里相传有一口义井。”接着,张风博把老人讲述的故事告诉记者,当年村南头还是一条大马路,朱棣率领千军万马‘扫北’时,也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战,路过此地,人渴马乏,士气不振,燕王遂下令休息半个时辰,兵马把村子周围数口水井里的水一饮而尽,而唯独村北处的这一口井,看上去不起眼,但不管怎么喝也喝不干,而且井水甘甜似泉,沁人心脾。燕王非常高兴,大赞此井,真乃一口义井。后来,居住此地的张姓村民将村名改为“张义井”。
  查阅资料发现,原来该村以前并不叫“张义井”。明永乐二年,张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于京师永平府昌黎县南门底楼张,后来又迁往无棣县小泊头镇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处建村,因为是从底楼迁来,所以取村名“底家楼”。但后来,为了纪念这口相助燕王扫北的“义井”,村民便把村民“底楼张”改为“张义井”。
  在村里,这个传说已经名声远播,几乎每位村民都了如指掌。谈到这口义井,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豪感。
失修土石淤积 流传义井不在
  在村里,记者找到了张义井村的老村长。77岁的张秉博告诉记者,以前村周边虽然有好几口井,但是只有这一口井水源汩汩,甘甜可口,而且水源总是非常旺盛,村民都爱来这口井旁边打水饮用。张风博说,“我今年41岁,打记事开始,就没见过义井,听说那里已经是一片草地了。”
  “我见过,我见过。”77岁的张秉博回忆起多年前的事情说,“我记得义井的直径有2米左右,井内砌着石砖,那时候义井因为自然原因,被周边的土石淤积,填满,成了一个大坑。当时我还看到过义井边缘处露出的石砖。”
  这样一口井水甘甜,村民为之自豪称颂的义井,难道从没修复过吗?张秉博解释说,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村里大量种植农作物,对水源的需求很大,便在农田打井灌溉。此时,村民想到了那口水源不断的义井,便想修复,用其水源来浇灌庄稼。但那时,义井被淤积的只能看到一个大坑。
  “当时,村民在义井上方用辘轳架挖下去,有人在井下面挖泥土,有人用辘轳把下面的泥土用篮子取土上来,但是挖到一定深度时,义井下面就源源不断地往上冒水。”张秉博说,当时水和泥土混到一起,淹没到了挖井人员的大腿,工具落后,他们也无法继续深挖,最后只能放弃修复。后来随着沟渠改造,义井渐渐被填埋了。
  想起掩埋的义井,张秉博遗憾地说,“当时的机械设备很落后,只能靠人工,这些条件是当时无法克服的,只能作罢。如果当时有现在的机械水平,修复义井应该不是问题。”
位置说法不一 荒草中难寻迹
  听了这么多关于义井的故事,但是义井的具体位置在哪呢。张秉博说在村北农田小路的东北侧,张秉博的老伴则说在小路的北侧,而张风博告诉记者是在小路的东侧。对于义井的位置,众多说法不一。
  随后,张风博带着记者来到了村民口中所说的那几个位置。虽然具体位置不知道,但是村民所指的几个位置,都已经被杂草覆盖,难寻旧迹了。
  在新改造的沟渠旁,一片农田相连,在农田与沟渠相接的地方,高及一米的杂草覆盖了地面。张风博指着两棵枣树之间,杂草密集的地方说,“他们说那里应该就是义井的位置了。”除了几个枣树和密集的荒草,记者根本没法寻到任何有关“义井”的痕迹。
  “小时候听老人说,每当下雪时,义井被掩埋的那块地表被覆盖积雪,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那块地方的雪先融化,裸露出一块圆形的空地。”张风博说。
旧迹难寻资金匮乏无力修复
  说到义井以后的开发法保护问题,一些村民表示,希望能找到义井,将它恢复保护起来。“以前只听村里的老人讲义井,感觉挺神奇的,真希望能见到它的真面目。”一位村民说。
  但是旧迹难寻,修复很难。“作为村里具有历史可追溯的义井,我们也想将它恢复并保护起来,毕竟它是村子的代表。”张风博无奈地说,前几年,县、镇文化部多次到张义井村实地考察过,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也没什么结果,“因为村里资金匮乏,修复义井需要一部分人力、物力,我们现在还无法承受。目前也没有修复义井这方面的打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