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论坛纵论传统文化现代性改造
仅当知识背诵儒学救不了道德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大热,另一方面是某些领域出现“道德滑坡”。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伦理道德,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第三届尼山论坛上,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纵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并开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药方。

  本报记者 李钢 刘志浩 实习生 王书境 黄蓉                   

没必要担心西方、日韩文化流行
  尽管选修了国学课程,但这并没能妨碍北京大学社科类研究生李欣然对美国大片、日本漫画等西方文化和日韩文化的喜爱。
  “身边的同学大都喜欢日本漫画、美国流行音乐。”李欣然说,他从小学开始就喜欢看日本漫画,上了中学又迷上了RAP,“女同学们则喜欢韩剧。”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欣然心里也有些纠结:“尤其是上了大学后我也开始反思,怎么中国传统的东西吸引不了我们呢?”于是,他开始在大学里选修国学课程。
  不仅像李欣然这样的年轻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更有不少人喊出了“西方文化挤占青少年大脑”的恐慌。例如,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在中国横扫十余亿元人民币票房,引起了各界的反思,甚至有人提出要用传统文化“抢回青少年”。
  “我们应该承认,目前来说,相比西方文化,我们还是有些差距。”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说,但我们也不应该因此感到自卑。在他看来,对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在年轻人中流行感到恐慌,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卑的表现,中华文明应该有文化自信。
  “像这种美国大片、韩剧就是一种商品,一种国际化的商品,对他们的流行无需过于大惊小怪。”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杜保瑞认为,“随着发展,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等体现我们文化的影视作品出口到国外。”

发展文化须从传统中寻找营养
  尽管专家认为没有必要对西方流行文化热大惊小怪,但这并不表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说实话,我们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价值观层面。”作为儒学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痛心地说,不少中国人在外国的形象,确实与我们礼仪之邦的称号有着巨大的反差。
  更让人揪心的是社会上的“道德滑坡”。“现在就连老人倒了该不该扶都成了问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表示,我们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都丢弃了。
  “南京‘彭宇案’可以说是对中国基本价值观的破坏。”曾振宇分析说,因为这个案件的基本逻辑就是他不撞倒老人就不会过去扶,这实际上是否定了人本心的良知和道德。
  在曾振宇看来,“彭宇案”是一个可怕的审判,对社会危害程度很大。“以至于现在看到老人摔倒了,都要想一想该不该扶。”曾振宇分析说,这些问题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论述,但是我们现在都缺失了。
  “文化发展也必须推进,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杨朝明分析说,要发展文化,就必须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营养。
  正如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在论坛上所说,当前,人类陷入了从来未遇到过的广泛而深刻的危机,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和国家几乎都无法幸免。因此,各个民族正在回归古老的传统,思考建立现代的不同信仰下的共同道德规范。

街道上挂24孝图其实并不合适
  学校诵读儒学经典、举行祭祀仪式、张贴儒家宣传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学热正在兴起,弘扬传统文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大家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这很可喜,但具体该弘扬哪些传统文化却应该好好研究。”曾振宇表示,以传统文化代表儒学为例,儒学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秦汉之后的儒学增加了许多封建性的糟粕。
  杨朝明也表示,儒学代表人物如孔子等强调“正名”,主张“修己安人”和“仁政”、“德治”;汉代以后的儒学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需要,逐渐片面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儒学慢慢蜕变,呈现了为后人诟病的“缺乏平等意识和自由理念”等特征,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时,应该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曾振宇举例说,像现在有的街道会张贴24孝图,其实24孝是明清才有的,里面有很多糟粕,“就像郭巨埋儿奉母,现在能学这个吗?要是那样,这不是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力吗?”
  谢大宁也提醒说,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区分哪些该弘扬,否则后果可能会很危险。“我们现在不是单纯地弘扬传统,而是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符合时代的价值体系,这需要慢慢研究。”     (下转B02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