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街便溺的文化冲突
2014年05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百度百科上,今年4月份发生在香港的那件事已有专门词条,被称为“4·15幼童香港小便事件”。
  在由“一泡尿”引发的这场口水战中,“国人素质”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被从“文化”层面赋予了更多意义,有人说,这已经变成一场内地和香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场“战役”,更有甚者,将“尿或不尿”提升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否的“标志”。
  本报记者 刘志浩 刘帅 实习生 王英政 黄蓉 王书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从台湾到大陆做交流生的小黄感到最惊讶的事情之一,是在内地的大街上竟然还能看到“穿开裆裤的孩子。”
  小黄的交流从今年2月份起,持续到这个学期结束。此前,他从未来过大陆。
  “这在台湾几乎是不可能看到的。”小黄说,台湾的爸爸妈妈都会给小孩子穿纸尿片,或者至少也应该穿闭裆裤,这样即便孩子便溺,“也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尽管小黄并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但他及他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习惯了这样,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均是如此,“没有特别原因,大家都习惯了这样。”
  更让小黄不太习惯的是,还有孩子在大街上大小便。
  同样的事件,在今年4月也被一些香港人看到了:一个大陆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此后这件事在两地引发轩然大波。
  “这种现象在台湾很少发生。”小黄对事件中的主角——那对大陆夫妇表示同情,因为台湾大街小巷公厕很多,当地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很容易找到厕所,“不会让孩子的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那么,在高速路等不容易找到厕所的地方,该怎么办呢?
  “会把孩子的大小便接到瓶子里,然后下了高速路,再倒到垃圾桶里。”小黄解释。
  对于发生在香港的“小便事件”,小黄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你可以提醒他,或提供更好的方法,但拿手机拍人家,就做的有点过头了。”
  “也并不是说台湾人的素质有多高。”一位在台湾生活过多年的大陆商人,有着不一样的感觉,“那里的人们没有大陆人热情,有距离感。”
  “说他们素质高,可能是人家整体上有一种氛围。”这位商人分析,“这种氛围下,大家有一种意识,就是宁可自己麻烦,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如果硬要归结到传统文化的话,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不愿具名的大陆商人笑着说。
  “不管对于那对父母,还是那个拍照的香港青年,这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面,都需要反思。”这位商人说。
争论背后的“文化原因”
  在过去很多年里,这都是作为“国人文化素质低”的典型例子出现的,事件发生后,一些人将其原因之归为一种“文化冲突”,简言之,就是“大陆人更随意,香港人守规矩”。
  这是过去一种常见的观点,前述台湾人小黄的经历,似乎也在佐证着这个观点。
  “如果在街头小便的,是一个欧洲孩子,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波澜了。”22日上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晨阳对此事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与近些年大陆大批游客涌入,给港人生活带来的不便有关——这是“两者之间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爆发。”
  “相对来说,欧洲人到香港的少,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事。”李晨阳说。
  “那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谈到这个事件,台湾学者林安梧认为,不应该对这种事情大肆炒作,“对小孩子,香港人也应该大度一点嘛!”他笑言,“不应该事事都往文化上扯。”
  但不少人并不满足于此,而将之归结为“道德滑坡”的范畴,与“遇见别人跌倒扶不扶”、“公交车上该不该让座”等问题归为了一类,痛斥大陆人“低素质”。
  以这种曲折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文化不自信,并非毫无根由——不论过程怎样,当双方都认可“随地便溺”是一种没素质表现的时候,其实已经迈出了“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按照一位网友林白的说法,“吃一堑长一智,至少以后出门会更加明确,要给孩子戴上纸尿裤——一方面保护孩子隐私,另一方面也不会麻烦了别人。”
文化是积淀的结果
  事实上,争论进行的前后,改变早已开始。
  “现在只要出门,我都会给孩子穿闭裆裤或戴纸尿裤。”21日上午,家住济南高新区的杨女士告诉本报记者,80后的她从怀孕起,就开始看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目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求他能大富大贵,但至少在为人处事方面得有素质。”
  杨女士说,起初并未考虑太多,“主要是保护孩子隐私,还能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但随后,杨女士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更“高大上”的“理论依据”:“一篇心理学文章里说过,爱随地大小便的孩子,长大了很容易把这种‘随地排泄’的习惯带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他的心理成长没好处。”
  “简单说就是,只顾了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尽管说不出太多深奥的道理,但杨女士显然已经抛弃了老辈人让小孩子穿“开裆裤”的习惯。
  “一种文化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21日下午,英国伦敦大学学者姚新中说。
  港澳台继承的所谓“优良传统”,也是长时间积淀的结果。
  在姚新中看来,现在的人已经不是传统的人,关键是,我们如何将传统的东西,转化成适应我们现代人的东西。
  “舆论、官方的提倡非常重要,但这只是一部分。”姚新中认为,与其让孩子死记硬背三字经等古文,造成一种“爱好传统文化”的表象,不如切切实实做些事情。
  “让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全方位,真正形成一种好的社会氛围。”姚新中说,这其中,家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们从校门到了家门后,听到同样的声音。”
  无论如何,所谓传统,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到个人,转变为个人的情感、信念、行为及思维方式。要实现这种转变,姚新中认为“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