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万名建国前老党员组成“红色群落”
“光指挥不行,带头干才能服人”
2014年05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85岁的卢翠秀(右)是目前日照市年龄最大的现任村支书。
  卢翠秀出席党的各项会议的证件挂了一墙。
     济南青少年宫流动音乐厅曾在莒县夏庄镇组织了一场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党员的慰问演出。在场的人们发现,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乡镇,竟然有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1640名,当时健在的就有437名,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红色群落”。
  统计显示,在整个莒县,建国前老党员最多时达到13341人。截至去年12月15日,健在的有1058人,平均年龄86.7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红色群落”人数在迅速减少;当我们把视角拉近,才发现这些普通的老人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液,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有巨大的时代意义。

  文/片 本报记者 高扩   
  老支书两度入党传佳话
  采访中,“您当初为什么入党”这一问题被频频提起。
  “为了打鬼子。”
  “打土豪分田地。”
  “共产党能救中国。”
  ……
  这些老党员的回答很朴素,我们得到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的观点从未改变过。
  不表面信党,不假装信仰,这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
  莒县洛河镇罗米庄一村的老党员赵亮昆两度入党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所传颂。赵亮昆是莒县第一个党支部——浮来山党支部的书记,1929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学生、农民闹革命,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后辗转逃脱至东北,失掉了中共党员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吉林参加抗日联军,1933年在海龙县(现梅河口市)一次战斗中被俘关押,被营救出狱后回到莒县,毅然加入莒县抗敌动员委员会,并于1949年5月重新入党。
  “是党的人,就要听党的话,就要跟党走。”这是龙山镇杨家沟村建国前老党员卢翠秀经常说的话。
  卢翠秀17岁入党,今年已是85岁高龄,目前是日照市年龄最大的现任村支书。1947年,反动派组织的“暗杀团”将她列入黑名单,她没有害怕,照样组织拥军支前。
  失明退伍兵带头抡镐垦梯田
  1983年,已经54岁准备退休的卢翠秀接受组织安排,担任了龙山镇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干工作不讲年龄,共产党员活到底干到底。”卢翠秀说。她57岁的小儿子杨代国都已经退休,可卢翠秀的干劲仍然很足。这两年,她带领村民种了100多亩板栗、100多亩黄梨。
  回想起自己的工作,“干得最多的就是治水、治山”。治山就是在山上开辟梯田。治水就是在山坡上修建堤坝,及时收集雨水。现在村里大小堤坝36处,几乎每年都要修一两座。
  由于年事已高,卢翠秀如今住在县城小儿子家,小儿子杨代国每天早送晚接。“我没有感觉到麻烦,这个村倾注了母亲太多的心血。”杨代国说。
  “光指挥不行,得带头干,群众才服你。”中楼镇上曹村老党员曹建竹说。在修青峰岭水库时,他担任陵阳公社施工团政委。据统计,参与建设该水库的老党员达到1600余人,带动了全县17个公社、3万余群众投工投劳,从动工到完成仅用了8个月时间。如今,青峰岭水库是全省第四大水库,总库容达4.1亿立方米。
  夏庄镇胡家孟晏村老党员胡玉亭,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特等残废军人。他在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长达38年。从1963年冬天开始,他带领村民改造村里的走马岭和二道岭。双目失明的胡玉亭,每天在别人搀扶下来到走马岭,双手抡镐、摸着刨岭。在他的带领下,利用3年时间在寸草不生的石岭上开垦出200亩梯田,又利用2年时间修了两座中型水库,使全村60%的土地旱能灌、涝能排,全村每年增收粮食3万斤,解决了村民吃不饱的大问题。
  50年前探索公费医疗和退休制
  阎庄镇爱国村老党员吕鸿宾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被称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带头人”。回望吕鸿宾的事迹,称他为一名“农民思想家”,一点也不为过。
  1948年,吕鸿宾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吕家庄党支部书记。他和副书记吕安吉带头,两人合伙送粪,妇女、小孩合伙淘粪、刨高粱。在他带领下,村民全部组合加入四个季节性互助组。
  吕鸿宾的小女儿吕明明说,父亲没上过一天学,互助组应该是父亲从事工作中最早的制度创新。
  上世纪50年代,他又创造了互助组“三大合理”办法,即劳力工分合理,牲畜记工合理,工具使用报酬合理。由于这个政策内含按劳分配的实质,村民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吕鸿宾的这些自主探索都是在“吃大锅饭”思想抬头的背景下进行的。
  1952年,吕鸿宾参加了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尽管识字不多,更听不懂俄语,但他边参观边记录,写出了13.2万字的访苏日记。
  现年80岁的杨进从1957年开始就在爱国村干文书,据他回忆,上世纪60年代,吕鸿宾就在爱国村实行了公费医疗和退休制度。村民小病可以报销20%,大病可以报销至少50%;年老体弱的社员可以退休,并领取工分。
  “沾老子的光是不光荣的”
  小店镇金墩村老党员卢兆兰与丈夫同为抗战期间入党,四个儿子、三个孙子都是党员。
  在儿子王常明当选村支书的第一天,她就给儿子立下了“四不”规矩:一不能贪占村里的钱,二不准用村里的钱大吃大喝,三不准用村里的钱报销应由自己承担的费用,四不准搞一言堂。
  现在,卢兆兰已是101岁高龄,除了有些健忘,身体仍非常健康。儿子王常明刚刚从村支书的任上退下来,专心照顾老母亲。
  碁山镇三庄村老党员吴正范参加过抗日战争、辽沈、平津、淮海、渡江、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等战役战斗,转业后成为国家干部,1966年患不典型性麻痹症后主动回乡。家里人让他找上级照顾一下孩子,他断然拒绝:“依着老子的身份安排工作,沾老子的光是不光荣的。”
  “群众的血汗钱,咱要是乱花或浪费,那就等于犯罪。”夏庄镇李家抱虎村老党员李春田曾担任村会计,近三十年里,他坚持原则,不合理的开支决不下账,想占便宜的决不让占,只要开会吃饭的单子一律不报。
  老党员们的生活大多清贫,不少人还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城阳街道东关三街85岁的老党员董永明参加过淮海战役,先后三次负伤,复员后多次拒绝国家给他安排到银行、供销社工作的机会,他总是说:“我没有多少功劳,当个农民就很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