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木雕艺术,七旬老人岳成仁—— |
自学三年刻完《清明上河图》 |
| |
- 2014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岳成仁历时三年完成的《清明上河图》。 | | 木雕细节处,人物、景致栩栩如生。
本报记者 孔令茹 摄 |
|
本报济宁6月11日讯(记者 孔令茹) 既没有进行专业的学习,也没有专业的工具,68岁的岳成仁靠着对木雕的喜爱,自制木板和工具,用时三年完成了《清明上河图》的木刻创作。 “老岳,终于完成创作了,恭喜!”、“这工艺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水准啊!”……10日,家住太白小区的岳成仁心情不错,把《清明上河图》的木刻作品拿出来放在单元门口展览,邻居们纷纷交口称赞。这幅木刻作品长约5米,密密麻麻地刻着房屋、小桥、人物,单是人物就有挑水、抬轿、打伞等十余种动作,最小的人物只有米粒大,但动作却清晰灵动。因为原材料是岳成仁捡来的下脚料,木刻创作前需要逐个打磨好再拼接,费尽功夫雕刻出来的小人、小树常常脱落,岳成仁只能一次次地粘合。 “木刻与原图的人物、树木、房屋比例是一样的,全是根据电脑打印出来的图纸进行刻画,刻一座小房子或一棵树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后期还要打磨。”岳成仁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做过20多年的木匠,有在衣柜上刻花、刻字的基础,但现在潜心制作木刻,还是重新开始摸索。 岳成仁的创作台很简陋,四五支大小不一的刻刀是他自制的,用来刻画的木板是从路边捡来的下脚料,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创作热情。“一天最少要刻上七八个小时,只要拿起来刻刀就不渴不饿,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岳成仁说,雕刻小桥附近的画面时,桥上桥下的人物非常密集,稍微不注意就会影响整个画面的和谐,来回打磨了十几次才得到想要的效果。 采访结束前岳成仁告诉记者,他还有两个愿望想要完成:一是把这幅《清明上河图》送进民俗馆或文化馆,让更多的市民可以感受木刻文化;二是希望有年轻人可以加入,他愿意免费教授工艺,传承中国的木刻文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