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好身架,全力扑在投递事业,爱心使者张景云: |
将爱心邮路越走越宽 |
| |
- 2014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张景云在查点报纸。 本报记者 张建丽 摄 |
|
本报记者 张建丽 她,曾经是一名体育生,毕业后这副好身架全用在了邮政投递事业上,转眼就是14个年头。她,连续多年被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投递员等,誓将这条“爱心邮路”越走越宽。“有一段时间,我扛着20多斤的报纸爬7楼,天天这样,一直爬了快俩月。”爱心使者张景云笑称,自己“已经炼成了女汉子。” 新电梯未启用 她肩扛20多斤报纸爬七楼 张景云,今年42岁,是菏泽市邮政公司文化投递服务站的投递员。看起来,她瘦瘦弱弱的,但这小身板里藏着大能量。 有次张景云给一家客户单位送报纸,对方刚搬了新楼,电梯还没有启用,而客户办公室在7楼。她只能提着厚厚一摞报纸往7楼爬。“那些报纸得有20多斤。”张景云说,提着有些不方便,她便把报纸扛在膀子上,来回左右换着往楼上爬。“得持续了一个月零20多天。”对于这个时间,直到现在,张景云都记得很清楚。 张景云告诉记者,中学时她是学校培养的体育特长生。中专毕业后,刚工作没两年,单位破产,她成了下岗职工。因为不少亲朋好友在邮政系统工作,她也跟随加入了投递队伍。慢慢地,张景云的邮路投递范围扩展到22个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个体养殖户、300多个报刊订户。“到了投递单位,基本上都是一路小跑送报。”张景云说,在提高投递效率上,她的体育特长还发挥了不小作用,每个投递点的到达时限她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客户们开玩笑称她是“活钟点”。14年来,张景云累计出班5000多次,行程20万公里,投递报刊30余万份,信件13万件,投递准确率几乎达到了100%。 在张景云的印象里,邮路上,她骑坏了三辆大自行车:一辆是她姑父从投递系统退休后,留给她的绿色自行车,一辆是公公的大金鹿自行车,还有一辆是自己从事投递工作后的绿色自行车。当记者问起来为什么不骑电动三轮车,张景云说,她的路段主要是经过中华路,另外西安路那边的金沙江路光胡同就20多个,骑自行车更加方便、快捷。“再说,也锻炼身体啊。”对此,张景云并不以为苦。 认真、执着、热心 客户专门为她写诗 对待工作,张景云的认真劲让客户折服,还曾有一位老人专门为她写了一首诗。 记者了解到,去年8月,一位外地退休老人给菏泽市立医院家属院的老朋友寄来一封邮件。由于老人和儿子都已不在这里居住,地址不详,投递难度很大。本来像这样的邮件,可以退回,但张景云主动要求继续投递:“那么大年纪了,老人写封信,不容易。”连续3天,她到医院和家属院打听与收件姓名同名的人,在一位名叫李长恒的老人帮助下,挨个进行核查,终于使信件如期送到了客户在医院工作的孩子手中。 有次深秋下着雨,李长恒老人看到张景云将唯一的雨衣盖住报纸,自己却挨冻淋雨,非常感动。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雨中的飞燕》,寄到市邮政公司赞美敬业的张景云。 不仅认真,对待客户,即便不是工作上的事情,张景云的热心依然“泛滥”。一位80多岁的孔阿姨得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急需未经加工的“红景天”原料当药引,而当地各大医院、药店买不到。张景云正好发现金沙江路的一位客户门前写着出售“红景天”,于是从中牵线帮了双方的忙。 诸如此类的事情,张景云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而在她看来,这些事情却都是那么自然,都是自己在邮路上应尽的职责,“只有做好了,才问心无愧。”张景云常常这样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