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怎样才能不焦虑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徐宏力
当今是人主宰信息还是信息主宰人?微社会里的生活被碎片化了,信息的无限与个人的有限是非对称性关系,诱惑多了,自由少了,收获多了,意义少了。信息越来越杂乱,流动越来越迅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注意力不断转移,随时重组既定的安排,选择与判断能力在不断退化,没有沉淀时间,窖藏不充分,思考很难变成思想,经常跟风做出轻率结论。背负着过多信息,又漂浮在信息汇聚的欲望海洋里,很容易浮躁,浮躁就是浮在里面烦躁。网民火气变大了,容易被小事儿点燃,形成网上群体事件,社会在民粹化。“焦虑”——存在主义的核心范畴,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的亚健康心态。
庄子说:“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静为本,动就是末,我们如何理解庄子的偏爱?他的“齐物论”将人送回了大自然。我们就像树枝上的一片叶子、旷野里的一滴露珠。风吹叶子才摇动,日晒露珠才挥发。物性本静,人性本宁。婴儿出生时啼哭,表达的是离开安静母腹的惊恐。天伦之乐在于相互厮守的默契,整天絮絮叨叨的家庭让人心焦。
朱熹是国学顶尖人物,他主张“学者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梁启超也有类似的体会:“每日静坐一二小时……他日一切成就,皆基于此。”现代学者没他们那么清闲,整天忙着著书立说,却不如他们成功。低速生存何以获得高速效率?庄子有答案:“静悟,见天机。”“静”通天道,“动”通人道,差着层次呢。做精彩事需要智慧,不做事又有做事的精彩,需要大智慧。清心静脑后,潜意识格外活跃,为显意识储备灵感。苏轼有诗云:“欲令词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好词儿是从顿悟中突然冒出来的,所以叫神来之笔。观音菩萨解救美猴王后,给他起名孙悟空,为什么?这里有禅意,那猴头儿太没老实气儿了,菩萨希望他收心内省,悟空才能悟道,务实只能务功。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平生山水是课程”,为什么要一生笃学自然?邓丽君喜欢泰国清迈的田园风光,在那里魂归天堂。活得最热闹的人,安静是最奢侈的。庄子以虚静为“天乐”,人乐是制造出来的,天乐源于自然,高于人乐。都市人走出水泥丛林,进入自然丛林,对陶渊明的名句必有切身体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道家的山水之美也在静默,不在奔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庄没有这般豪情。明末宫女养艳姬和蔺婉玉到崂山出家,她们的宫乐素养培育了崂山道乐,发展到今天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位见过朝廷大世面的道姑留下了《离恨天》等曲目,在人与仙的边缘感中找到了诗意的栖息地。
当代人需要扎堆做事、帮衬过活,离开都市进山林,谁都不幸福,至少因为生活不方便,所以不快乐。身在朝堂之上、市井之中,执著做事,豁达做人,身感都市之繁华,心无闹市之喧嚣,精神卧游山林也逍遥,不必真做野人。“心远地自偏”的现代修炼,最难处在哪里?就在心远,要学会躲事躲人,一生的事情是做不完的,一生的人情也还不完,烦了就打烊,随性最好,别在意人家说什么,更在意自家是否心静。现代人肾亏也神亏,心肾相连。跑码头,走世界,损耗太多,中气不足。静修就是大补,减法人生会产生加法效果。清廷重臣曾国藩是文治武功全儒,“每临大事有静气”,除非紧急,他从不决处当日政务。“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睡眠清空了身心,重新安排工作生活秩序,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都恢复了,容易得出冷静判断。
凡人做不到四大皆空,也不必如此,但是需要不时放空自己,控制好缓冲节奏。人生时刻有拐点,方向盘要灵活,刹车片要管用,走走停停,左左右右,崎岖也通畅,不是路好走,而是人活络。自然生存是技术活儿,智能生存是高技术活儿。 (本文作者为青岛大学教授,从事美学与国学研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