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父亲一样的爱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6月15日,父亲节。也许是我们眼中的父爱一贯以严肃、深沉的方式表现的缘故,印象中,父亲节似乎总是没有母亲节火爆,尽管我们有千言万语想表达,但又总羞于当面说出口。
父亲,这个我们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在每个人的人生中涂抹的色彩或许并不一样,但是我们相信,他们的爱是一样的。只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才会发现父爱无声的真谛。
父亲是我至今 未能读懂的书
□橘子皮
认识父亲的人都在为母亲叫屈,因为婚前,42岁的他曾隐瞒了在老家已有两个儿子的事实,“骗取”了我母亲的婚姻。那一年,母亲24岁。
父亲不爱母亲,他一向以慵懒和冷漠著称。地里的农活他从来不做,即便是简单的家务也从不插手,一切全由母亲静静地劳作着。非但如此,他还动辄对母亲发脾气,挑剔母亲做事粗糙、为人俗气、说话声音太响……但也奇怪,母亲把这些全都当做了习以为常的事,她对父亲没有抱怨,反倒换着方式宠他。那样子,有点卑微,以至于我常常不忍看。
在这个家里,父亲对我极好。他有一个专用的小书房,常常喜欢端坐在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小半天不出来。这个小书房是断不肯容他人轻易涉足的,两个哥哥也不可以,却独许我在那里进进出出。小时候我便奇怪,砖头厚的书本里会藏些什么宝贝,竟吸引着父亲经年品读?于是,偶尔也会站在那里漫无边际地乱翻起来。父亲心情好的时候,便把我亲昵地抱在怀里,专注地给我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青蛙王子》、《小红帽》……原来,书本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于是,小书房便成了我最大的诱惑,我对文学最初的喜爱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的求学之路一直很顺畅,如期待的那样上完小学,读完初中和高中,直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对于我的成长,父亲的介入很少,他喜欢看着我自由长大。于是,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我更像一棵植物,随性地行走在自己喜欢的那片森林里……我大学毕业那年,刚好24岁,正是母亲当年出嫁的年龄。对于我毕业后的走向,父亲只是劝我自己拿主意,不要把家当做阻碍自己发展的羁绊,并第一次抱歉地对我说:“丫头,你的路要自己走好,老爸只能为你守住这个家,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有点哽咽,我知道他开始真正地衰老了。那年夏天,父亲刚刚过完他的66岁生日。
几年后,我凭着自己的优势,终于在北京的一家外企谋到一份可心的工作,整个人也便如陀螺一样忙碌起来,工作之余,我学会了应酬,习惯了交往,并开始结交男朋友……唯独减少了给家打电话的次数,至于回家,一年里便只有数得清的一两次了。
父亲是在前年年底被查出患上胃癌的。手术当天一早,我急匆匆地赶去看他,他在瞬间握紧了我的手臂,我看到了他眼角的泪。我忙低下头,在他的额前轻吻一下,然后看着他被安静地推进了手术室……父亲的手术很成功,这让我的内心少了许多牵挂。
ICU病房里,依然算得上漂亮的母亲极具耐心地在为老父做护理,擦拭嘴角、按摩手臂、热敷针眼……我的心底便升起一种柔软。原来,相伴到老,真的是一件极美的事情。
趁陪同母亲外出放风的空当,我再次询问她和父亲的故事。母亲不再遮掩,静静地为我讲述一个珍藏二十多年的往事:那时的母亲年轻漂亮,痴情地喜欢上一个下乡的知青,两人爱得很刻骨,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那个知青却绝情地返回大城市,此后杳无音信。单纯的母亲想到了死,她穿戴一新,选了一处远离人居的铁轨,静候生命的终结。这时,父亲正好打此路过,是他不经意间救起绝望的母亲……对于父亲的故事,母亲知道得很少,只依稀晓得他是个落魄的知识分子,教过几年书,后因一场官司坐过牢,丢掉了工作,还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家庭……但善良的母亲不计较这些,她的后半生便都活在了对父亲的感恩中。
原来,父亲如一本书,让我至今尚未读懂。他爱我,却从不以最直白的方式进行表达;他不爱母亲,却以最温暖的方式成全了母亲的一生。如今,老父虽至耄耋,佝偻的身躯依然是母亲最真实的依靠。
给父亲擦把脸
□杨不离
似乎是冬天的清晨,外面夜色尚未褪去。母亲一遍遍叫我起床上学,我万分不情愿地钻出热乎乎的被窝,嘟着嘴洗脸刷牙,背着书包,哭丧着小脸像赴刑场似的准备出门。这个时候,母亲又喊住我:“拿毛巾给你爸爸擦把脸再走。”
父亲那阵还不到三十岁,人长得挺拔俊美,且健康结实,浑身的力气,掮上百斤的小麦口袋,走起路来像阵风。我就是他身上缠着的小藤,把他当成一棵树,没事就抱着他的腿爬到他怀里。父亲就用他的胡楂扎得我咯咯笑着忙不迭乱躲。再想不到他也会有生病躺在床上的时候,父亲得的是肾炎,已挂了好多天吊瓶。
七八岁的我根本就是一懵懂顽童,对于生病的严重性没有丝毫概念,只当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当时是怎么漫不经心应付差事地给父亲擦的脸,自己全无感觉。后来母亲慨叹地笑着提起,用了一个生动的形容句,我听了又讶异又羞愧。母亲说我“看都没仔细看一下,像抹桌子似的,就这么一旋”,让她看了又可气又可笑。
如今回想起来,我不胜悲哀地发现,这竟是今生唯一的一次我给父亲擦把脸的机会。之所以岁月的深海没有将这件事湮没,一定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再把这些无法挽回的遗憾打捞于记忆之网。
成年之后,我过着漂泊的生活,忙碌着自己的人生。家成了一个永远记挂却鲜有常驻的驿站。只知道父亲从乡卫生所出来,独立开了自己的诊所,眼睛不太好了,五十岁的时候戴上了近视眼镜。我偶尔穿越半个中国回家呆一段时间,父亲也总是忙着,大雪天的夜里,常常被村民打门叫醒,背着他的医药箱,无怨无悔地去出诊。
这两年特别忙,没有回家,也很少打电话。直到有一天姐姐打电话终于告诉我,父亲的眼睛不行了,白内障,在地方小医院动了手术,一只眼睛看不见了,所幸另一只眼睛手术成功了。我听了,顿时失语,怔了半天,恢复知觉的喉咙渐渐发紧,无声的泪水滔滔地流了满满一脸。
这件大事,父亲没有告诉我,母亲也没有。姐姐告诉我时,也已经过去了大半年。这沉默中深深蕴含的情意我懂,只是这分大难来临时的不告知,是否亦是一分亲情的疏离与无奈?当日赶去邮局寄了一笔钱回家,依然难以平息心中的伤痛与失落。
现在我保持每周打电话回家,每次都啰啰嗦嗦、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地叮嘱父母:注意饮食,经常锻炼,一定要记住哦!此时的我,俨然变成了当年父母说话的语气。岁月丰满了我的羽翼,却苍老了父辈的脊梁。彼此之间照顾的关系,亦因此倒转。
今年一定要回家看看。领着小侄子,和父亲一起去高高的麦田里放风筝。风筝在天上飘着,我们在地上笑着。
父亲奔向 “富士山”
□龙飞儿
最近,不知父亲着了什么魔,隔三差五就来给我送东西。可能是一把蔫豆角,也可能是一块新鲜猪肉,有时还会用报纸包一块别人送给他而他舍不得吃的老腌萝卜疙瘩。刚开始,我看他从两公里外风尘仆仆赶来,颤巍巍地下了电动车,把东西递到我手中,心里感动得稀里哗啦。可是,时间一长,我就有些不耐烦了。你这里一大早刚打开电脑,正在构思,那边便响起“咚咚咚”的敲门声,他提着东西进来,跟你不紧不慢地闲话家常。等送他老人家出门,灵感早跑到爪哇国去了。QQ上编辑催稿的小头像如一只只萤火虫,此起彼伏。心里登时杂草丛生,生出诸多怨恨来。
于是“教训”他:爸,你看两个哥哥、6个侄儿侄女,一大群人都围着您转,您就别天天往这儿跑了。您都这把年纪了,还骑个电动车,街上车多人杂,万一有个好歹的,我咋跟哥嫂交待?
父亲听罢,有些羞愧地低下头。可是,到第二天,他该咋来还是咋来。
前几天,父亲终于跟一个老人团去南方七日游。可他乍一不来,我又觉得空空荡荡,没个着落,就抽空帮他整理房间,发现在一摞衣物里夹着一个湖蓝色日记本。
父亲还写日记?好奇心促使我翻开细看:自从老伴突然去世,我感到人生无常、岁月有限。小女儿怕我寂寞,给我抱来一大摞书。最近,看了一篇名叫《一期一会》的文章,是个叫大津秀一的日本人写的。文章讲的是,一名患者平时时间很多,却不知珍惜情谊。等病入膏肓,才想起应该和朋友、亲人见面叙一叙。而当他们从世界各地飞来,他已经意识迷乱,既认不清人,也说不出话来。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中的词,“一期”就是一生,“一会”就是一次相会,说的是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重复,所以每一次相会都是仅有的一次。其用意是提醒待客以茶者,珍惜每次相会和每一个相对喝茶的机缘……
我自觉体力和心力不支,或许自己在世上的时日真的不多了。年轻时养家,中年侍候老人,老年多病的老伴又需要照顾。现在老伴离去,终于能腾出时间和三个孩子多在一起呆会儿了。这三个孩子中,两个儿子打小守在身边,天天见面。就是小女儿自十几岁就到外地求学,离婚后带着孩子独居在两公里外的街心。她虽然年近四十,仍心高气傲,办事毛手毛脚,着实让我放心不下。掰指算算,如果每周小女儿来一次,一年52周,再撑5年,我们才能见260次面啊!
《一期一会》告诉我:“别犹豫!有了想见的人,就和他见面吧,然后在见面时,说出心里话!”
她来不了,我就去看看她。上次我和老朋友们去保险公司听营销课,人家提了个问题,说,如果富士山不过来怎么办?
答案是:走过去!
富士山是日本引以为傲的象征,而孩子们不就是父母的“富士山”吗?他们是父母的骄傲和牵挂。也不能光怪女儿不能天天守在我身边,她是真的忙,压力大啊!既然自然规律不容许我们等待,我老头子还能动,就往“富士山”那儿多跑几趟吧!孩子毕竟是孩子,她对我发脾气,我也不怪她。谁知道,这一次是不是最后一次呢?
看到这里,我鼻头一酸,泪珠滚滚而下。
忙,不是冷落亲情的理由。“一期一会”,人的一生当中,与亲人的相聚是定时、定量的。让同我一样的“富士山”们,主动迈开双腿,张开双臂,去拥抱我们白发苍苍却依然努力奔向我们的老父亲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