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吴氏书万卷在朝为贤九进士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吴式芬故居的一处内景,高高的院墙,彰显着吴氏家族在当时尊贵的地位。
  于长銮正在为记者讲解吴氏家谱。
   故居兼具官宅园林之风,整修工作接近尾声
  在无棣古城旅游景区,有一座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故居——吴式芬故居,世代相传,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有“十亩治园”之美誉。
  站在吴式芬故居前的这片高旷土地上,环绕四周,除了远处几个正在整修故居大门的工人,几乎看不到人烟。此时是正午,太阳烤得大地略有些炙热,脚下的道路也有些坑坑洼洼,深一脚,浅一脚。一步步走近故居,似乎渐渐看清了这片宏伟古宅的丝丝脉络,以及承载着五百年家族历史的厚重底蕴。
  走进故居,先是北院,旧称“尚书第”,是吴家第十四世传人吴坛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站在北大门前,是一面迎门墙——影壁,上面嵌有“龙凤呈祥”,刻着翠竹数丛、斜照清影,为这座丰厚的古宅平添了一份大气和典雅。从北院走进南院,这里就像是一座历史的故宫,宏伟的气势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不过错落间布置的几间书屋和刻在墙上的楹联,为故居的官宦府邸之形增加了几分文人墨客的雅致和洒脱之色,“庭台似点菊花斑,院雨记听蕉叶香”,似乎瞧见夜雨中,一位清秀典雅的女子,趴在窗前,调皮地伸出手接一滴滴的雨,感受密雨敲打手心,穿过指缝的清凉,细雨将空气洗净,芭蕉叶的清香在夜间飘进鼻间,更加清香。
  环绕了故居一圈,抚摸过几处保留历史原貌的建筑,手上是一层厚重的历史感。据负责吴式芬故居工作的葛树奎介绍,目前整个主体建筑已经基本整修完毕,除了花园部分,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对外开放。
战争年间曾多次被占,解放后为政府用幸存至今
 文化寻踪 
  “彬彬三代方能世其家”,一种家族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如同层层堆积的年轮一般,在岁月的风霜侵蚀下,反而变得越来越明显、清晰。在滨州这片文化土地上,海丰吴氏家族代代相传,已有六百年历史,仅从清顺治到宣统十朝年间,朝朝有吴,十朝帮襟,九世朝臣,成为齐鲁燕赵大地上屈指可数的大姓望族。
  走过正院,就是吴家西花园了,工人们正忙碌着手中的整修工作,不过亭廊已经建好了。对吴式芬故居颇有了解的葛树奎告诉记者,吴式芬的次子吴重熹多次下江南巡视时,对江南园林非常向往,在清宣统2年(1910年)重新修建了西花园,一片江南园林如画的风景,但在日本人入侵后,被毁于一旦。
  “这里曾经被日本军侵占过,也被国民党入住过,1945年无棣解放后,无棣公安局和监狱搬进来了。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好多古建筑、古宅都被毁了,当时幸亏公安局住在这座故居里,否则也摆脱不了毁灭的命运啊。”葛树奎说。
  辗转多人,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个曾在吴式芬故居居住过的人。“我小时候就住在吴式芬故居大院里,当时是无棣县公安局和监狱的所在地,家属院也在里面,还有体校的部分学生。”王颖回忆说,“我从小喜欢和‘古’有关的东西,当时知道这是一座五年余年的古宅时,特别兴奋、好奇。经常围着院子里的各间房子转,还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比在其他地方玩,有趣多了。”
  据了解,整修后的西花园将回廊相接,水系贯通,幽竹伴岩,曲径花香,仿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景观点缀其中。这流连忘返的美景令人期待。
手著万卷诗书,享誉“诗府文苑”
  文/片 本报记者 王茜茜

  在这座故居北院的二进院中,有一间南厢房为“陶嘉书屋”,是吴氏家族藏书的地方,家乘万卷。无棣县政协前文史委主任于长銮告诉记者,所谓的家乘万卷,不是指吴氏藏书万卷,而是因吴氏家族人人有著述,仅吴氏家族就有手著万卷书。
  据于长銮介绍,“诗书修养是吴氏家族文化的起点,对诗文的重视是吴氏子弟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康熙初年至清末,涌现出了吴自肃、吴自冲、吴象弼、吴重熹等儒林隽秀,著述数十种。清朝中期,吴氏家族进入繁荣时期,吴氏子弟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均善诗文、好吟咏,如吴之勷、吴式芬等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集传世。吴氏十八世传人吴重熹,在光绪年间集成了《吴氏诗存》《吴氏文存》《吴氏世德录》《吴氏试艺》,次第付梓,合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可谓“一门风雅,诗书之泽不衰”。其文风流韵与时代变革相始终,一门之文,百年之史,由一家之兴衰,可纵观清代政局变革与学术变迁。
  “这座‘双虞壶斋’是吴式芬晚年最长时间待的地方。”葛树奎说,吴式芬是一位酷爱考鉴金石的人,这座仿江南建筑风格的“双虞壶斋”,又叫“诵孙书屋”(吴式芬的号),是吴式芬收藏青铜器的地方,也是他晚年时考鉴金石、著书立说的场所,在此斋收藏商周等各时期青铜器共七十余件。“双虞壶”是两件同名的青铜壶,由周代虞国司寇伯吹所做,所以又称为“虞司寇壶”。因为这对壶里铸有难得一见的金文,吴式芬将其视为珍宝,不但将他在山东海丰和北京宣武城南坊的书房命名为“双虞壶斋”,而且还将他的部分著作、日记、随笔以“双虞壶斋”冠名,如《双虞壶斋藏器目》、《双虞壶斋印存》、《双虞壶斋日记八种》等等。
六百年儒风厚德,百余贤官九进士
  谈起吴氏家族,最让世人佩服的是“贤官世家”。自顺治到宣统十年间,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一下官62人。
  自清代顺治至光绪九朝间,仅进士就有九人。据于长銮介绍,吴自肃是“海丰吴氏”第十世传人吴永孕的长子,也是家族的第一名进士。此后,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印证了“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历史地位,号称“进士世家”,并享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之家”美誉。其中吴氏家族第十三世传人吴绍诗和他的两个儿子吴垣、吴坛三人深谙律法,备受皇帝器重。“当时已有亲属回避制度,但乾隆破例让他们父子同在刑部任职,并在吴绍诗改任之后,让吴坛接替刑部侍郎的职位,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于长銮说。
  想了解吴氏家风,需要找到吴氏后人。据资料记载,现在海丰吴氏播迁范围主要分布在无棣、阳信、沾化、庆云、盐山、海兴、孟村、黄骅、南皮、沧县、青县、静海、天津大港等区县,涉及山东、河北、天津三省市。但很不幸运的是,目前在无棣县已没有吴氏家族的直系后代。但在采访中,于长銮告诉记者,吴氏家风可以概括为儒风厚德、崇儒重文、忠贞孝友。
  “吴永孕之子吴自肃为官清廉,卸任在家时,正逢连年灾荒,仓库里的存粮用光了,便天天买米为穷人施粥。”于长銮说,这就是吴氏官宦世家、文史之家的家风最简单的呈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