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老人讲述土桥闸繁华过往
“运河曾漂来许多南方小甜瓜”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保仓、曹天普几位老人在土闸的雁翅上。五十年前,年幼的他们在就在这里一个一个扑腾扑腾跳下水。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杨淑君 王传胜                       
  如今的梁水镇土桥闸,作为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加上大运河申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日,本报记者走近土桥闸,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沧桑的土桥闸,在当地老人们的讲述中渐渐生动起来。
老人记忆>> 河里漂来南方小甜瓜
  记者驱车沿运河行走,河沟里水量不多,但别有一番风味儿。73岁的任老先生说起记忆中的土桥闸:“小时候闸上有一座木桥,有18通碑……”
  崔河刘村68岁的唐庆宁老人还记得,在他七八岁时,跟随长辈到土桥闸的木桥上看船、到土闸村赶集的情形。“走在木桥上颤颤悠悠,过了秋,运河里还会漂来很多南方的小甜瓜,小孩子喜欢捞上来吃,没太有籽,还挺好吃。”
  土闸村因土桥闸而得名。村里的老人讲,他们是土桥闸建设者的后代,当年工程浩大,征集了很多民工,人们拖家带口来这里谋生。土桥闸建完后,一部分人留在这里,靠着大运河的便利繁衍生息。
  “我10岁左右时,每到夏天,都会跟小伙伴下河戏水。”64岁的曹保仓老人回忆,他和小伙伴们站在土桥闸上,“扑通”一声跳进水里。赶上运河水多时,坐在闸上伸脚就能够到水。戏水、跳桥,成为他们最快乐的儿时回忆。
漕运趣事>> 船老大喊人帮忙压船
  “当年的船不怎么停,最多在这歇一夜。”曹保仓记得,村里有个小码头,船可以在码头上装卸粮食和煤,然后有马车、驴车和地排车拉走卸下的货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桥闸就没有船只通行了。”68岁的曹天普老人,指着土桥闸依然清晰的闸槽说,“打我有记忆起,闸上就没有闸板了。过往的船只都是来一个走一个,不用开闸。”
  那时候,运河水位较高,有些船只高于土闸上的木桥不能通行,船老大就会对着岸上的人吆喝,“来人帮忙压压船啦!”附近玩耍的小家伙们都会跐溜一下窜到船上,满满坐上一舱人,然后船的吃水量大了、晃晃悠悠就能驶过木桥了。
  “听长辈们说起过,茶馆、饭店等各种店铺生意兴隆,一些商人在船上待得寂寞,就下船跳起了“舞蹈”,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伞棒舞”。
  后来,运河漕运废弃,运河水干涸了,土闸下的运河变成了死河,这里便冷清下来。
遗址发掘>> 附近挖出近万件文物
  在土桥闸西侧,有一块大运河申遗立起的界碑,上面文字记载,土桥闸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2010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出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器近万件,明代运河管理的“抚院明文”碑刻一通。
  据参与土闸桥发掘的文物专家孙淮生介绍,土闸由青石堆砌而成,结构基本完整,包括闸门、墩台、东侧的月河及运河两岸的进水闸、减水闸等。
  专家们感慨,土桥闸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进行系统考古发掘的、保存条件最好的古代运河水利工程之一。垒砌河闸的石块,每块重达数吨,在古代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修建如此规模的河闸,困难可想而之。
  为有效保护这一重要水利设施遗址,有关部门投资120余万元对土桥闸进行系统修复。目前,维修工程即将完工,土桥闸在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还将承担起输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部分水源的重任。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举行 将对中国大运河申遗进行表决
  今年6月15日至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本届大会将审议40个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覆盖重庆贵州广西三省、市);人文遗产项目有:大运河、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
  在本次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将被决定是否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
     本报记者 王传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