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书写二百年商业传奇
会馆楹联、额匾、雕刻折射旧时山陕商人的人生追求
2014年06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游客在会馆前拍照留念。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山陕会馆坐落在聊城城区南部、古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山陕富商于乾隆八年(1743年)起捐凑厘金创建会馆,历时66年才达到现有规模。山陕会馆画栋雕梁、飞檐挑角,其楹联、额匾、雕刻等,无不折射出山陕商人的经商理念、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会馆其实就是一座关帝庙
  进入山陕会馆前,首先看到的是一副阳刻木质楹联,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山陕会馆馆长韩冬介绍,这副对联主要是在歌颂关羽,点明了山陕会馆就是关帝庙。
  院内两棵古槐苍劲茂盛,树龄达560年,是“先有古槐,后有会馆”。往前走,就来到了大殿,殿内供奉的就是关公,也叫关帝大殿。韩冬说,大殿前檐下悬挂着“大义参天”的巨幅木匾,既是对关帝的高度评价,也是众商们追求的目标。
  大殿石柱正面刻有歌颂关羽的楹联:“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这副楹联是在用关羽的“义”和“诚”来为商人们树立行为准则。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表示,常年在外经商,商人们最看重一个“义”字,“买卖不成仁义在”,在他们眼中,关公就是“义”的化身。因而,山陕商人依赖对关羽的信仰取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久而久之,这种依赖不自觉地积淀为工商业者稳固的文化心理。
追求腰缠万贯,渴望登科入仕
  当然,山陕会馆毕竟是商人休栖宴飨之所,世俗人情与商业文化必然会在建筑中表现出来。关公大殿的两边北为财神和河神殿,南为文昌和火神殿。给财神楹联曰:“位津要而掌财源,万里腰缠毕至;感钱神以成砥柱,千秋宝载无虞”。为河神写的楹联是:“德兆阜财,萃万国物华天宝;行以利涉,庆一时海晏河清”。
  商人们不仅想着发财,还想着日子要过得安详,无灾无难,还要锦上添花——子弟登科、光宗耀祖。于是,在南大殿他们又供奉起了火神和文昌君。两则楹联分别是:“气本似珠,看午夜光分奎壁;功源济水,居离宫位按丙丁”、“位南天以居尊,神焰荧荧临斗柄;邻北极而宰化,星精朗朗俯魁垣”。
  这两座大殿的楹联反映了商人们既追求腰缠万贯,又渴望登科入仕的双重价值观。这对于儒家提倡的“君子不言利”的观念已相抵违。
华美戏楼展现及时行乐思想
  几乎每座商人会馆都有戏楼。韩冬介绍,除了对发财、升官的向往,山陕商人们还懂得及时行乐,联络感情,放松整日被账目和交易搞得紧张兮兮的神经。
  聊城山陕会馆的戏楼更是修得美轮美奂,“岑楼凝霞”的题额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此戏楼高与云接,楼上彩绘、雕刻精美如同彩霞一般。戏楼上的几副对联,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书法隽永:“宫商翕奏,赏心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扮演成文,快意在坦道骏马,高帆顺风”、“结五万春花,奏雅宣和,无戾风骚称杰构;谱大千秋色,镂金错彩,有裨世教即奇观”。
  商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一场场的戏曲演出中和这座花团锦簇的戏台上,这些楹联把他们追求买卖兴隆、人生如意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泉表示,纵观聊城山陕会馆的楹联、额匾及雕刻,可以明显感觉到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俗的商人气,尤其是财神殿对联中对商品经济的歌颂与描写,关公殿楹联对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公开否定,这是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的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的显现的具体反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