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流动信访大厅”下基层开展一年,下访50余次
市级领导乘“大篷车”为民做主
2014年06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邹城6月19日讯 (通讯员 张长青) 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外加一辆中巴车,悬挂一条“流动信访大厅”的条幅。近日,邹城副市长孔庆建和信访局、民政、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大束镇黄庄社区服务中心门前,摆摊接待群众来访。当日,“流动信访大厅”在黄庄社区接访6起案子,“这是接待来访群众较少的一次,我们最多一次接访过24起。”邹城市信访局副局长刘绪进说。
  在信访中,一些群众存在着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的认识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邹城开始派市级领导干部轮流到信访局接访。但仍有一些群众反映诉求时认不对门、找不对人。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2011年邹城建立信访大厅,市级领导干部定期到信访大厅接访群众。但有的离城区较为偏远的村民到市里反映问题不方便,难以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有的甚至错过了解决的好时机成为了积案。
  为解决这类问题,2013年7月,邹城市开始探索实施集领导挂帅、联合信访、协调指导、政策咨询、法制宣传于一体的“流动信访大厅”制度,每周根据信访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关注焦点的不同,由市级领导干部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出信访大厅,乘“大篷车”走进社区村头或工程指挥部、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线等开展巡回接访活动。每周二、四各一次。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说:“市级领导随‘大篷车’到村头接访,可以让干部离群众近些、近些、再近些,增强主动联系服务群众意识。同时可以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反映遇到的问题,及时妥善地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邹城自去年7月开展“流动信访大厅”下基层活动以来,已累计下访50余次,接待来访群众263批共659人次,办结率达到100%,很好地促进了社会稳定。今年1—4月份,邹城接访案例较去年同期下降40%,重访率下降20%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