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蝶变
2014年06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栖驾峪社区夜景。
  村内环境美观整洁。
  栖驾峪社区群众服务中心。
  村民们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本报邹城6月19日讯(特约记者 胡恩姣 通讯员 吴斌) 夏日的阳光下,站在山岗远远望去,静卧于青山绿水中的田黄镇栖驾峪村,再也难觅石墙烂瓦、柴门破屋、炊烟升腾的踪迹.取而代之的是道路成渠、楼房林立、绿树成荫的城镇模样。
  栖驾峪,因唐朝名将薛刚曾在此栖息起驾而得名,距城区30公里。这个只有470户村民的山村,如何在3年间实现蝶变?转机出现在2011年栖驾峪村被纳入邹城市第二批城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该项目将原占地520亩的旧村整体搬迁,新村占地200亩,腾出的320亩土地进行复耕,邹城市给予每亩20万元的土地增减挂钩补贴和10万元的以奖代补。就是靠着这先期虚拟的9600万元资金,开启了村庄发展的新纪元。
  但是,村民对这个“画在墙上的饼”并不感兴趣,改造方案六易其稿,仍有三成村民不同意。“拆!”村支书马传胜一咬牙,第一个拆了自家的房子,“当时我的房子刚盖了一年多,拆完一算还折了五六万。”马传胜说,随后,村里的党员干部纷纷带起了头,搬迁工程终于如期进行。2013年8月30日,栖驾峪村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
  借着乔迁的喜气,栖驾峪又将1500亩山岭薄地通过土地流转包给一个外地商人建起了采摘园,吸引了近百人村民前来打工,村里还招引了易发建材、圣地山牧业、福国菌业等企业,安置了200名村民就地就业。
  记者漫步栖驾峪村,正是夕阳西下,华灯初放,街巷通明,晚饭后村民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或打牌娱乐,或散聚闲聊,老人拄杖小憩,孩童呼号奔跑。这个一度破落贫困的山区村庄,短短3年华丽转身,170平方米的新楼房一户一幢,还配有热水器、抽水马桶和闭路电视。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梦想,终成现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