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运河申遗成功给聊城带来什么
2014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阳谷张秋荆门下闸边竖起的“中国大运河”碑。
     文/片 本报记者 王传胜 凌文秀          
  八年磨一剑!22日下午,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将对聊城带来哪些影响?本报记者多方采访,倾听运河专家的见解。 
申遗成功“很振奋”,也要有清醒认识
  22日下午,获悉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直言“很振奋!”李泉多年致力于运河研究,对大运河方方面面如数家珍。他说,大运河申遗成功值得庆祝,但更重要的是今后如何保护与利用。 
  李泉表示,与其他遗产点有所不同,大运河是线型遗产,且遗产点形式多样,保护起来比较复杂。此次申遗的中国大运河,是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仅京杭大运河全长就有1700多公里,横贯六个省市,贯通五大水系。 
  “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很自然地会想到发展旅游业。”李泉说,应有清醒的认识,大运河沿岸很多遗产点观赏性并不强,像聊城段上修复的一些船闸,离中心城市较远,又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普通游客前去参观。他去过南旺几次,当地花费巨资修建了闸和展览馆,但每次去都冷冷清清。  李泉再次重申自己观点:反对运河复航。“北方本来就缺水,且河床渗透严重,复航后产生的效益与高昂的维护成本不成正比,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借力申遗热点,加快推进运河游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郑民德老师表示,运河申遗成功会成为近期一个热点,应顺势而为,推进运河游发展。聊城运河沿岸著名的运河小镇,有张秋、七级、阿城、魏家湾等,可借助运河申遗成功契机,加快推进运河名镇旅游规划建设。运河沿线有东昌葫芦、木板年画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加大开发利用,做成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动手体验。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介绍,作为运河主题的“国字号”博物馆,在运河申遗成功后,将继续对运河沿岸35个地级城市的运河保护成果进行及时宣传,对运河沿岸本体文物保护及运河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宣传。作为运河的一个展示平台,更好的宣传运河、保护运河。 
  陈清义表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使聊城获得一笔无形资产,可借助运河全面提高聊城知名度。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将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文物保护,使得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和深层次开发,不仅遗产地所在地区获益,其辐射的行业和地区都将获得长远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利益。 
申遗不是目的,运河保护将迎新起点
  聊城市文广新局局长杨达表示,大运河是我国独特的大型线型文化遗产,也是巨型文化景观,运河申遗成功,对于运河本身、运河沿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将使人们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审视运河价值。
  杨达介绍,作为运河沿线重要城市,聊城是运河申遗联盟重要成员,围绕运河申遗做了大量工作,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阳谷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列入申遗点,临清明运河和元运河、阳谷金堤闸至阿城下闸北一公里列为申遗段,从编制规划到环境整治、文物维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运河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临清、阳谷建立了遗产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大运河相关河段全面监测。
  杨达表示,申遗不是目的,申遗的过程就是文化遗产不断得到有效保护的过程。申遗成功,只是运河保护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下一步将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抓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继续做好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工作,抓好与运河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展示运河文化风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