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戴湾老人程金枝讲家史
12代人运河边烧制贡砖300多年
2014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程金枝、程守信老人展示家谱。
  90岁的程金枝老人家中还有贡砖。
     文/片 本报记者 杨淑君 凌文秀 王传胜     
  90岁的程金枝老人耳朵已经不太好使,在他65岁侄子程守信的补充和解说下,程家12代人与贡砖300多年的故事,像一幅画卷,在记者眼前慢慢勾勒出来。  这是一个因贡砖而富有名望、享有特权的家族,这也是一个因贡砖官窑关闭而成为普通庄户人家的家族。

12代人烧砖现在还有从业者
  程金枝老人自己居住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门前的菜秧架子、红砖的民房,初见与普通农家小院并无太大差别。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屋门内外铺地的不是青石板,而是一块块四五十厘米长的青砖;屋外垒砌的小台子,也是用青砖修砌。  
  程金枝是程家到达临清后的第十一代人,300多年前,程家人作为烧制砖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到临清烧砖谋生,这一来,程家人就再也没回故乡。程金枝拿出一本泛黄的老家谱,这是几年前,他的哥哥程金岐在95岁过世后,传到他手中的。
  翻开一页页泛黄的老家谱,一代代程家人履历渐渐清晰。“第一代从安徽迁来、第二代……这是我,这是我哥,我们是第十一代。我们家历来是窑户,我爷爷在的时候,过得还很风光。”程金枝有记忆起,家族中长辈们包括爷爷、父亲、叔叔们就都烧砖,家中男丁们都掌握烧制贡砖的“秘诀”。  
  程金枝的儿子程守龙这几年还在外地一家青砖砖窑厂里工作,程守龙是程家到临清后的还从事烧砖事业的第12代人。“守龙就是一个烧砖的‘把式师傅’,负责掌握烧砖的程序,什么时候加火、什么时候开窑……程守龙话不多,但是一个心里有数、干活很扎实的专业烧砖的‘把式师傅’。”
贡砖包黄纸有专门码头运输
  程金枝老人回忆,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家里还在烧砖,一窑砖要烧七天七夜才能出炉。听家族中老人讲述,清朝时期,出炉后的贡砖,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无残缺、无污损、窑户文字信息清晰后,每一块都要包上黄裱纸,再行运输,以示供皇家使用。   “包装”完毕的贡砖运到专门运砖的码头,码头上停靠的大船,船舱有一人多深,船舱中要装上满满的贡砖,仅一块贡砖就有50到70斤,优质贡砖比石头的密度都要大,拉这样的船都需要十二把纤。“一般运河岸边的小船都是2把纤,8把纤的就很少,而拉贡砖的船需要12个纤夫,可以想象,装贡砖的船比其它货船重很多。”程守信说。
  在戴湾镇河隈张庄村南,在一片片麦田掩映下是一片片凸起的官窑遗址,官窑分布在运河北岸。程金枝老人说,这里曾经有72座专门烧制贡砖的官窑。在官窑遗址西侧,大运河蜿蜒而过,村人们指着运河微微有些打弯儿的一处位置说,那处运河岸边就是程金枝老人所说的运砖码头,如今已经深深地埋在时光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农田。
皇帝曾御赐 黄马褂黑红棍
  程家是烧制贡砖的老窑户了。因为烧制的贡砖数量大、质量好,还被皇帝御赐过黄马褂,一跃而成为当地颇有威望和特权的家族。  
  程金枝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里还会把穿着黄马褂的先人画像挂在堂屋正中,以示荣耀。
  “在程家地界的官窑里,就算杀了人也不用担心官府会来拿人。”除了黄马褂,当年程家还有皇家御赐的黑红棍和虎头牌,都是彰显程家特权的存在。  程金枝老人描述,黑红棍直径约十厘米、长约两米,虽然是木质,但却具有尚方宝剑一样的威力,以至于十里八乡有人闯了祸,都会逃到官窑避祸。现在当地还有“打架上官窑”的说法,意思是不论你闯了什么祸,只要躲身官窑,就能平安无事。  
  程金枝说,自己的爷爷、叔叔、父亲都烧过窑,在他记忆里,尤其是爷爷那一辈,家族还很兴盛。“当时我爷爷就到运河附近的茶馆坐着喝茶,一上午就能‘喝’出好多贡砖订单。”程金枝回忆,因为烧制的贡砖质量上乘,常常供不应求,因为烧砖场地扩容,自家的地不够用,占用了顾家的地,所以当时的一部分官窑又称“顾”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