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为保护开发带来动力
原始风貌景观重回古运河
2014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座老码头将被永久留存。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申遗成功那是好事啊!我们靠着运河生活了这么多年,最希望看到它绿水常青了。”6月22日,在德州市运河大道不远处,时常爱到运河边钓鱼的李启群说。
  在运河大道旁,弯曲的大运河两岸,绿草葱葱清水荡漾。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李启群,他曾见过污染的运河,还记得干涸的河床,如今看到运河恢复原生态,他十分高兴。
  大运河德州段航运中止,但河道依然保留下来,两岸风貌依旧,并没有遭到很大破坏。该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沿线有苏禄王墓、德州仓储、德州码头、四女寺枢纽以及宋代窑址、达观营清真寺等文物节点。
  据运河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始性的运河沿岸风貌,至今仍在使用的仓栈,独特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形成了运河德州段的三大宝贵遗存,体现了运河的原始风貌和经济、文化功能。
  保护申遗工程启动以来,德州加大投入对运河遗产本体保护和环境治理,大运河德州段的原始景观都得到保护性开发和传承。
  在大运河的金荷园项目开发过程中,还出土了明代布政使金炼墓两侧之物“双石马”,一些文物遗存都得到了保护性发掘。
  可以预见,申遗成功后的大运河德州段,不仅能看到德州码头等节点文物,一些因运河而形成的文物遗存及文化梳理,也将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
  在运河经济开发区航运路166号,还存留着德州航运货场,德州最早的汽运公司也在这里。“很多产业,尤其是运输行业,都是以运河为起源的。”老纤夫王村仁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还在运河边拉过纤绳,1982年定居在运河边。
  这些年,大运河经过治理,并引入黄河水后,变得清澈了,两岸的环境也好了。王村仁说,前几年运河里的水都是脏水,运河治理并申遗成功,对他们这些依运河而生的老人来说,是件大好事。
  跟王村仁一样,德州石家园小区的1000多户居民,起初都住在运河边的平房里,过去这里是德州市最大的棚户区,随着大运河的治理和开发,他们都搬进了楼房。据介绍,运河经济开发区在做好运河本体大规模修缮保护的同时,对运河周边的环境、道路进行了彻底治理和美化,合理搬迁安置了部分村民。大运河申遗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两岸民心民生、建设生态城市、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惠民工程。
 轨迹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2006年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开放。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