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她渗透在骨髓中的爱
巨野七旬老太写出热销书《乱时候穷时候》,惊动文坛
2014年06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淑梅和女儿张爱玲。
     文/片 刘谓磊

  她60岁开始认字,75岁学写作,76岁、77岁一年出一部“回忆录”,且成为热销书,目前正写作第三部。她的老年励志传奇,惊动了中国文坛,感动了她的故乡巨野,她就是大器晚成的——“闯关东”才女姜淑梅。
  姜淑梅,1937年2月出生于山东巨野百时屯,父亲姜凊车是当地闻名的开明士绅。姜淑梅自幼聪慧、贤淑,良好的家风培养了她豁达、刚毅、坚强的性格。1958年家乡挨饿,她的丈夫逃荒到了黑龙江省某窑厂做苦力。1960年,23岁的姜淑梅为了不被饿死在家里,也抱着孩子冒险“闯关东”,找丈夫去了东北生活至今。

为帮女儿交答卷 在鲁迅文学院听课为女儿提供写作素材
  1996年9月下旬,年已60岁的姜淑梅和老伴,坐着小儿子驾驶的客货两用车,从黑龙江安达出发,去往山东巨野老家,给姜淑梅的父母“并骨”(合葬)。车到秦皇岛时天色已晚,万万没有想到会遭到迎面急驶而来的一辆货车的撞击,姜淑梅的老伴当场身亡。
  姜淑梅的精神支柱几乎被击倒,父母合葬的事只好由姜淑梅的哥哥和侄儿去办,她留在秦皇岛心情极度悲伤,等候着事故的处理。贵就贵在姜淑梅老人秉承了巨野人坚强刚毅的性格,她渐渐地从悲痛的阴霾中走出来。她还要面对更多的亲人,自己要是不尽快振作起来,岂不是给更多的亲人更大的打击!她把痛苦和悲伤咽进肚里,用梅花的芳香,用母亲博大的襟怀去抚慰亲人。
  女儿张爱玲是黑龙江省绥化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是中国作协的一名会员,当时正在鲁迅文学院深造。姜淑梅怕耽误她的学业。一直瞒着女儿。后来爱玲得到噩耗,执意要回家看母亲。姜淑梅平静地对女儿说:“你要安心学习,俺去北京看你。”姜淑梅一路打听找到了鲁迅文学院。女儿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母亲安慰女儿:“咱们谁都别哭,像看书一样,把这黑色的一页翻过去吧。”
  姜淑梅是一位心细且有心计的母亲,在与女儿的同学闲聊中记住了一句话:别人写过的事再写就没啥意思了,要写就写别人没写的事。姜淑梅想,来看闺女不能白来,怎么也得帮她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来。
  第二天一早,她对女儿说:“娘想跟你们一起听听课。”女儿惊讶道:“娘,您小学都没进过,还想听大学的课?!”姜淑梅毫不犹豫:“听不懂俺也去。”天,姜淑梅被安排在第一排,满头白发吸引了全班学员。连教授都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
  下课后,姜淑梅对女儿说:“俺一个老太太听你们的课,是不是别人没有写的事啊?你能不能写篇文章啊?”不久,爱玲以母亲在鲁迅文学院听课为背景,写了一篇《白发母亲》的散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且获得了征文二等奖。
60岁之前几乎不识字 倔老太写出真实土文章
  俗话说:“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张爱玲这件娘的贴心小棉袄的“火力”,真是太大了,简直把她娘的心融化了。
  姜淑梅60岁之前,跟着她的二哥认识几个字,但都被后来的艰苦生活磨难掉了。为了使母亲从失去亲人的巨痛中走出来,张爱玲便提出让母亲识字。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姜淑梅开始了自己的识字历程。女儿、孙子、外孙和邻居等,都成了她的老师。家里的挂历、报纸、电视和字典等,都成了她识字的教材。为了方便记忆,她想了不少办法。开始的时候,“俺自己编快板,俺说女儿写。自己编的快板自己知道它们的读音,俺就一个字一个字,念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念熟了。”后来,她向邻居学唱歌,还自己编歌词,不会写就让孙子记下来,然后就唱。这种识字的方法,无形中也是一种创作。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学,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识字越来越多。半年以后,天生睿智的姜淑梅老人就能读幼儿故事了,能看《格林童话》等书了。她说:“有些字不认识,一顺就能顺下来了。”
  姜淑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闯关东等,一张嘴就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女儿张爱玲听多了母亲的故事,就鼓励她写下来。
  姜淑梅将自己正在学习写作的事告诉家里人。有的说:“娘,你赶紧写吧,咱家茅坑儿没纸了。”有的说:“娘,你要是发表了文章,胡主席准会接见你。”家里人的风凉话,反而更增加了她的犟劲,坚定了她“爬格子”的决心和信心。处女作发表后,姜淑梅对儿子说:“你让胡主席来接见我吧!”儿子呵呵大笑:“娘,你发表的不是时候,现在胡主席已经退了!”
  张爱玲引导母亲:“要写好自己的故事,就得像你给别人讲故事一样。你的对面坐着一个听讲的人,从来没听过你的传奇,你要从头到尾认真地讲给他听。”并建议她先写闯东北的事,一件事写一篇。姜淑梅老人的记性好、思路清、悟性高。她每写一篇,张爱玲就把它贴到自己的博客上,注上母亲的名字。网友评论说:“姜太太的文章土得真实感人”。
  “刚开始时,俺还得要姑娘督促,几张纸、一支笔、一块橡皮,写写擦擦,就把写作当成玩儿,只当消磨时间。后来写着写着就顺手了,找到了感觉,有了乐趣,上了瘾。”
  “俺这一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俺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她温柔、善良、孝顺。没有她,俺啥都写不出来。”谈到女儿张爱玲,母亲的浓浓爱意溢于言表:“都是妈妈培养孩子,还没有听说孩子培养妈妈的,俺的这个女儿老师就培养了妈妈。”
以真实故事为背景 鲜活生活写出小民往事
  姜淑梅60岁开始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出书。姜淑梅老人的第一本19万字的成名书——《乱时候 穷时候》,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本“巨野旧乡村”野史。是一本原汁原味令人信服的“巨野旧乡村”正史的补充。知名作家王小妮作序评论说:“她的一字一句,全是鲜活的生活。每一个字都‘钉’在纸上,戳到人的心里。写出了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的小民往事”。
  姜淑梅老人写的大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虽如家常拉呱,但却有一种穿透力、震撼力。她说:“能把那些密封在心底里的陈年旧事。写在纸上,真是太高兴了。”爱玲说“母亲的文字虽浅白平实,却读得我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每一个平凡的人物都有她的闪光点,都有他的伟大之处。”
  谈到如何看待书中呈现的战乱和饥荒年代的残酷描写,姜淑梅老人说,当时的年代不比现在,战争和饥荒盛行,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奇迹。“不择手段地活着”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也是人们信奉的人生哲学。
  她说,经过了“乱时候”和“穷时候”,现在到了“好时候”,可以由得自己继续“玩着”、“乐着”写下去。“希望年轻人,多看看我的书,多了解了解过去的乡愁。只有知道了乡愁,才能品味出感觉到今天的幸福,才能珍惜今天的好生活,才能激发建设美好家乡的雄心壮志。”
  2013年9月,也是《乱时候 穷时候》出版前夕,张爱玲陪着母亲,终于踏上了离别半个多世纪梦寐以求的山东巨野故土。抚摸着熟悉的老屋,捧着亲亲的泥土,拉着乡亲们粗糙的大手,激动得话语说不完。“四姑”(姜淑梅的乳名)、“四姑奶奶”、“老姑奶奶”……,街坊的亲切呼唤使她百感交集。
  探望了乡亲、亲戚和旧朋好友,母女俩来到巨野县城的永丰塔下,屏盗碑旁,洙水河公园等参观怀旧,拍照留念。这次探家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采访,为下步写书做准备。姜淑梅老人的第二部书《苦菜花,甘蔗芽》今年7月份将出版发行。目前,她正在写第三部书。
  “我娘今年77岁了。一个老人能一直坚持学习,靠的是什么?是她不屈不挠的精气神儿。靠的是年轻时闯东北的劲头儿。我娘身上有的,可能正是我们缺少的。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们有她那股劲儿,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张爱玲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