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40年前音乐梦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刘光斌 汤丹
  双鬓已然斑白的谢连云直到退休,才有机会重拾自己四十年前的音乐梦,这便如同垂垂老矣之时重逢年少时豆蔻之恋,一切迷恋都是自然而生。
  孔子曾道“七十而从心所欲”,今年恰好七十岁的谢老先生也已是“乐以忘忧”,恣意快活。两年前,正在张店区民族乐团演奏的谢连云,收到了张店都市森林交响乐团筹备组邀约,请他演奏交响乐团中低沉柔和的低音提琴,而提琴顶部的琴卷甚至比谢老还要高一个头。
  曾在部队学过二胡、扬琴的谢连云对低音提琴也没有多少了解,但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乐团里没有专业的低音提琴手,更谈不上专业的老师。谢连云是在民族乐团里的一位业余老师手中找到了演奏低音提琴的乐感。
  低音提琴是整个交响乐团中音高最低的声部,换句话说,就是支撑一首交响乐的基础,乐团奏乐就像一个人行路,倘若基础不稳,整个乐曲就会东倒西歪。考虑到年龄和对低音提琴的不熟练,闲暇时,他经常看教材、读乐谱、听演奏,琢磨低音提琴的音色、节奏和韵律,有时甚至直到深夜。谢老先生最爱舒伯特和贝多芬,每一乐章、每一节中蕴含的感情,他都要花大量时间去揣摩和品味,体会每一个音符的动人之处。
  然而,音乐人的苦楚也往往只有同道人才明白。“排练时间有限,整场都紧绷着,既要把自己的琴拉好,还要看指挥与其他声部配合好,说实话,几乎从来没在排练时好好欣赏音乐。”如今谢老先生每周排练两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他说,那时的心情经常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悲伤、欢乐、绝望、优美种种心绪浮上心头,这也是他对音乐痴迷的原因所在。
  “不过我现在还达不到在音乐中忘我的境界,有时候一个人演奏能找到感觉,但在交响乐团里,想的更多的是配合别人,以达到指挥所要求的整体效果。”谢连云把乐团里的一把旧低音提琴借回家,抽空便训练,如今他已经是乐团3个低音提琴手中最为娴熟的一位。
  台下的苦和累让谢连云饱尝辛酸,但台上的谢连云感到的是沉醉和享受。“最难忘的一次演出是在济宁,当时已经入冬,天气凛冽,我们早上六点钟出发,第二天半夜回来,有点辛苦,但是演出的效果很好。”谢连云记得,那次演出是当地一个企业家组织的金融界专场音乐会,微山湖畔的礼堂座无虚席,演奏的全过程都很顺利,“结束演奏,我正准备收起乐器,一位女同志却来问我能不能让孩子见识一下贝司(即低音提琴),小孩子很小,我就教他拉了几下,我能从他们眼中看出他们对贝司的好奇。”
  自从参加乐团,谢连云演出已接近50场。不同于当初,音乐给谢连云带来的欢乐让他始料未及,原本他只是想退休之后再圆一个音乐梦,但现在作为乐团的一员,他似乎找到了音乐乃至人生的归宿——通过自己的双手满足他人对于音乐的渴求。乐团里的年轻人常跟他开玩笑说,“您老拉琴能到80岁,没问题!”谢连云笑答:“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能拉得动,我就不走。”
  谢连云笑吟吟地谈天,神情专注地排练,白发苍苍却能看出心态的坦然。或许这就是一种痴迷,让他在低音提琴悠扬沉静的乐声里,寻找着人生的真情和真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