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楼村:
济南第一个县级党支部诞生地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古老的魏家大院宅落。
党支部成立的地窖口。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马广仁
沿着经十西路西行,再沿220国道南行约10公里,远远会看到国道左侧的空中红旗渡槽,沿着路口转向东西方向的一条乡间公路,便来到长清区第一个党支部,也是济南市第一个县级党支部的诞生地——阎楼村。党支部创始人魏金三的红色故事,至今仍旧印在村里老人们的心中。
党支部诞生于地窖中 面积仅7平方米
阎楼村的房子大多是石头房,虽然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坚固如常,只是多了几分历史的记忆和沧桑。
村子中央,有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小广场,铺着铮亮的地板砖。广场每天都会有数以百计的村民来娱乐健身。广场西侧有一个小院子,外面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济南市第一个县级党支部诞生地”。
82岁的魏立权老人是阎楼村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院子主人叫魏立政,算是当时村里的大户人家。老院子里有三间正房、两间东偏房,都是石头房。正房门口东侧有一个地窖口,入口很小,下到地窖比较困难。整个地窖是穹隆形的,顶和四壁都是石头砌成的,面积大约有7个平方,最高处有2米。在窖顶上还垂有几根铁条,下端弯成圆圈,这是挂东西用的,南面和北面石壁上各有一个方形的石孔,据说是放油灯用的。
“长清区和济南市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党支部就是在这么一座不起眼的地窖里成立的。如今看来,地窖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当时迫于形势所逼,地窖反而成了较为安全的地方。”魏立权向记者介绍。
创立者曾潜伏敌人内部开展革命工作
据了解,长清县级党支部的成员之一魏金三,便是党支部的创始人。他就是阎楼村人,家住在街东。
魏立权告诉记者,魏金三生于1913年,原名魏福品,字魏晋,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中,“1929~1934年,魏金三先后在长清县立第一小学、初级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无力供他继续升学,便在长清县匡李庄小学任教,自编抗日救国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
1936年初,魏金三辞去农村教师的职务,与另一位小学教员韩丹桂到省城济南,考入济南警察学校。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到许多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尤与济南高中学生共产党员陈梦还(即董云超)交往密切,经常促膝谈心,探讨时政和国家前途等问题。
1936年下半年,魏金三加入济南抗日救国会。1937年初,他和几位青年共同发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文化友联社”,出版刊物《联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镇压抗日救亡运动的罪行。
1937年4月,魏金三经韩丹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他便于警察学校结业,被编入专门进行反共活动的侦缉队。上级党组织经过研究,决定让他在侦缉队长期隐蔽,密切注意敌情,及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保护党组织的安全。
“此后他便在敌人内部展开了秘密和艰险的革命活动,就好像一把钢刀潜伏在敌人内部,为党组织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情报。”魏立权说。
魏金三:曾任长清县委书记牺牲时年仅29岁
“七七”事变后,魏金三曾多次回到长清指导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2月初,根据上级指示,魏金三把长清县抗日活动中心由县城转移到南坦山阎楼村,并发起成立“长清县人民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战宣传和支前募捐活动。
“1937年12月27日济南沦陷后,魏金三回到长清,来到阎楼村魏立政家的地窖开展工作,并开始组建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初,为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共产党员万晓塘、魏金三等在这个地窖内举行会议,成立了中共长清县临时党支部。”魏立权告诉记者,当时魏金三任党支部的军事委员。党支部的主要任务一是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二是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春节前夕长清沦陷后,长清县党组织发动了马山抗日起义,公开打出长清县抗日游击队的旗帜。2月举行“马湾”抗日武装起义,这支抗日游击队编为山东西区(即泰山西部地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四大队,魏金三任三中队队长。同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建立,魏金三任中共长清县委委员,不久接任县委书记,兼任长清独立营政委兼军事委员。在大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的多次“扫荡”。
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数千人,对以张秋镇古柳村一带为中心的第八军分区驻地进行“铁壁合围”,魏金三在掩护部队机关及群众的突围战中,腿部负伤,因流血过多,于9月30日牺牲,年仅29岁。
“2013年7月1日,济南市第一个县级党支部诞生地广场、纪念碑已经全部竣工,整个广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魏立权说,战争时期,村里有不少革命烈士,仅魏家便有3位。因此为了纪念魏金三烈士,阎楼村的广场被命名为“魏晋广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