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种挑战我乐在其中
记者总结采访经验:“接地气”、“坚持”、“耐得住寂寞”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静
  选择了新闻媒体,就意味着比其它职业多了一份责任。“为什么会选择当记者?”当初应聘时总编的这句话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工作一年以来,我在不同时间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但是,我始终坚信一点:记者心中要有一杆良心秤,作为社会舆论的监督者,要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甲板上,迎接时代的风暴。
  经过一年的磨练,我收获了比大学四年还丰富的经验,期间有各种不平凡的经历、各种让人难忘的“第一次”。无论是车用天然气的连续报道,还是发生在社区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采访的过程很琐碎,但每一次我都很享受。
  民生新闻就得“接地气”,我在采访过程经常到社区与市民拉家常,然后把琐碎的事情整合成一个新闻,还得多方采访、求证、联系部门。去年7月份,我接到读者一个热线电话,他询问了车用天然气涨价的问题,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加气站天然气涨价情况不一后,我又联系物价部门,期间还对私家车车主、出租车司机进行了暗访。这次采访并不顺利,一些加气站工作人员不配合,但是我都一一克服了。就这样,我经过一次次采访之后,从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了一个“话唠”。
  “坚持”是同事教给我最好的采访方法。去年我还是一名新手,在与另外一名老记者采访楼道停尸的新闻时,我懂得了“坚持”在采访中的重要性。多数人遇到这种事都会害怕,我们两个也不例外,为了能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他带着我挨家挨户采访,有时候会遭到拒绝,但是他没有舍弃的想法,通过多方打听,我们采访到了当事人。他前后带我去过两次,每次他都不放弃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虽然有很多居民不愿面对媒体,但他仍然不舍弃。他曾告诉我,“坚持”是最好的采访方式。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时候我是个“话唠”,但在写稿时却很“寂寞”。一个新闻事件,要客观的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多方面、多角度的采访一定是必要的。人前要各种了解、沟通,写稿时要将采到材料的揉到一起,要始终摆着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新闻,将看到的、听到的信息摆出来。前段时间的首届自行车环湖赛结束后,同事们都下班了,只有我自己在办公室加班写稿,像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但我依然乐在其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