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笔杆子,文艺接地气
本报记者郭延冉
2014年06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我在《齐鲁晚报·今日莱芜》工作整整一年了,去年的此时正好是毕业季,一边对大学同学和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恋恋不舍,一边又在憧憬着晚报记者的精彩职业生涯。
因为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又有做学生记者的经历,晚报记者生涯的开头还算顺利。但也因为“专业病”,稿子被编辑老师指出书面性太强,同事们也开玩笑地称呼我“文艺女青年”。因为这份“文艺气息”,很荣幸地接了副刊“艺术圈”的主要采编任务,有幸去接触莱芜当地的文化、艺术名家。
从漫画家王允沆先生那里学到了为人谦虚低调;从书法家刘汉民先生那里懂得了坚持自己的道路并付诸努力就一定能开花结果;锡雕大师王圣良身残志坚,他背后的艺术之路让人感动并备受鼓舞;雕刻爱好者王化水在艺术道路上的乐观豁达特别感染人。这些艺术名家都是阅历丰富的前辈,他们的精彩故事让我听得特别过瘾,同时也在艺术情结中大快朵颐。而每一次推心置腹的采访,也会交到一群朋友,哪怕是耄耋老人。
当然,做一名记者更该接地气。打开一年来的稿件文件夹,发现文艺女青年也走在“接地气”的新闻路上。路边的大树被热力管道排出的热气烫死了,某个十字路口的电线耷拉下来挡着路了,某某小区停水把居民急坏了……这些现场绝对少不了齐鲁晚报记者的身影。“就在您身边”,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办报理念。独自在医院照顾智障儿子的80岁老汉武玉田得到了热心人的帮助,带儿子回家的路上他不再是一个人;处在绝望边缘的孙启珍,在被报道后得到了更多人的捐款,她看到了支撑起残破家庭的希望。每一次通过采访给群众解决困难,都特别有成就感。
回看一年来做记者的采访经历,不禁发现采访的足迹比过去在莱芜生活23年的活动范围还要广。去寨里从姜农那里探问价格变动原因,到茶业寻访只有19个学生的山村小学,翻山越岭前往马鞍山林场解读基层护林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爬到航车上体验钢铁企业航车女工的苦辣辛酸,与各行各业的人促膝攀谈,向读者反馈最基层、最真实的一面。喜欢“上山下乡”去采访的我们私下里成立了“基层采访小分队”,每次采访归来大家都热情地分享着珍贵的体验和收获。
“柔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记者的身上,文艺和接地气是可以并存的。很多人都羡慕记者这份工作,我觉得它确实值得羡慕。因为记者的明天始终充满着神秘感和新鲜感,记者们永远不知道哪些人,哪些事在即将到来的时间里等待着我们,但稍微一打盹,一含糊,很多精彩就擦身而过了,很多能受益终生财富也就失之交臂了。唯一确定的就是要握住笔杆子,文艺并接地气地一步步走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