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对待先人
2014年06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常强
  在香港安享晚年的国学名家饶宗颐先生,是一位文化上的“多面手”,在许多领域都取得斐然成绩。甲骨文领域就是饶先生颇为自豪的一个方面。我们看饶先生题字,落款都署“选堂”,而不署名姓。“选堂”就是饶先生的自号,这个号来源于他对甲骨文界前辈的仰慕与追随。
  在中国甲骨文研究领域,有“四堂”之说,分别是“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四大家并列为中国甲骨文研究的顶尖专家。以“选堂”自称,显然是饶宗颐先生出于对业界先辈的一种承继追慕之情以及对甲骨文研究的一种自信满足之感。
  我们中国人,不论做事还是做学问,不论从事技艺还是经营生活,总爱把前辈或先人搬出来,作为自己的标杆和榜样,一方面显示对祖先的尊重,一方面也显得师出有名。这或许就是一种带着黄土味儿的祖先崇拜情结。
  在世界几大古文明中,多数靠宗教来支撑文明的一贯性与传承性。中国的华夏文明也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一极,但我们没有一贯坚守的宗教文明。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多元的,功利性明显,各种信仰可以和而不同,彼此共存却相安无事;更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宗”,中国人尊奉的是祖先崇拜,以祖宗做主角的“历史”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
  所以,中国人尽管没有一个强大而持续的所谓“国教”,却并不缺少精神的皈依,尤其是先人,都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凭借,也是中国人寻找自信与凝聚力的最重要依据。
  对于一代又一代的“今人”而言,先人首先是自己的恩人,是思念与感激的对象。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对待长辈和祖辈,要懂得追思感念,惟其如此,百姓道德水平才会广泛提升,民风才可变得越来越好。换句话说,今人要有感恩之心。
  先人还是自己的老师,是学习与效法的对象。我们的祖先也特别强调“师古”,就是遇见问题先要回头看看先辈如何处理,先辈经验是否可以为我所用。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明是“早熟的文明”,认为我们老祖宗尤其是诸子百家,都把世间的大道理都说清楚说透彻了。
  和先人多一些交流,就会和周围人少一些摩擦。    
  读经也是我们与先人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经典,是人生的说明书,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乳汁,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气节、风骨和涵养。诵读核心文化典籍,汲取先人智慧养分,无疑有助于文化认同的找寻和文化自信的培育。
  总之,对待先人要真心诚意,积极主动,理智科学,惟其如此,才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中不失为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