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近亲繁殖
2014年07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浙江大学校长林建华在今年两会上说,大学近亲繁殖太严重。其实,这种事早在三十年前就讲过。事实却是,讲了避免近亲繁殖三十年,近亲繁殖了三十年。
中国的事,不论是非,只论市场,只要有市场,那就一定会发展起来。因此只要有近亲繁殖的市场,这个市场一定会繁荣起来。桑德尔说美国的时候就讲,不怕美国市场经济,就怕美国市场社会,一切都围绕市场来转,市场经济是个好经济,市场社会则是一个坏社会。和桑德尔所说的美国不同的是,美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才进入了市场社会,中国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社会就已经提前布阵了。
近亲繁殖不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都使品种变得越来越坏,越来越不适应环境,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杂交无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都有强大的生命力,都能适应环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尽管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但对于提高社会的竞争力、增加社会的活力,却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术思想更不例外。
大学的近亲繁殖表现在方方面面,主要有:第一,校与校之间的近亲繁殖。北大的学生留北大,清华的学生留清华,地方院校的学生留地方院校。教育部门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教师也就自然分为三六九等。尤其是教育部搞了985、211大学之后,使这种三六九等分得更加明显,对地方院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地方院校的老师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去北大、清华高校的机会,北大、清华的教师也基本上失去了向下流动的动力,造成了所谓的名校与地方院校的自我封闭化、板结化。就是开一个学术会议,也是北大、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唱独角戏,基本上不向地方院校发出邀请。重点大学的学术会议在重点大学开,地方大学的学术会议在地方大学开,师范大学的学术会议在师范大学开。大学本来应该是自由流动的,学术交流也是全方位的、互相流动的、互相激荡的,却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又一个自我封闭的学术水潭,时间久了,每一个学术水潭必然会发出自我陶醉般的恶臭。
第二个就是研究课题的近亲繁殖。现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大都被名牌大学的教授们集体分摊甚至垄断了,地方院校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重大课题当中去。其马太效应是:越富的大学越来越富,越穷的大学越来越穷,重点大学得了科研富贵病,躺在钱堆里不会搞学术,把钱本身当成了学术能力、象征和标志,至于学术思想本身,已经跑到爪哇国酣睡去了。地方大学因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能力越来越差,使科研贫困化。科研经费滥用、乱花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高校甚至花六千万买设备,放了五年都没有拆包。由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合理所造成的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的差距不仅仅是经费的差距,更主要是学术思想尊严的差距。这是对地方院校的人为歧视,重点大学就是制造学术思想的,非重点大学只负责传播学术思想,非重点大学成了不会思想的僵尸大学。
第三,导师与学生的近亲繁殖。同一个大学的教授,本科给学生上课;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再给研究生上课;硕士研究生考上博士研究生,再给博士生上课。硕士生博士生答辩,请的所谓同行,都是教授的同门师兄、朋友或者是学术观点一致的不给自己和研究生找麻烦的导师,所有的研究生答辩都顺利通过,所有人皆大欢喜。导师选择自己中意的博士生或硕士生留校任教。留校工作之后,如果不发生意外,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可以在人事、学术、课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导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准血缘关系共同体,类似于原始社会的部族社会,对外来的学术族群本能拒斥。
第四,学术思想的近亲繁殖。如果说前三个方面的近亲繁殖是表象的话,那么学术思想的近亲繁殖就是本质。学术思想的活力,在于交流,在于学术论争,在于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学术思想在论争中发现差异,寻求共识。在学术思想的论争中追求真理,提升学术思想的活力,并使学术思想保持开放性。在学术竞争中,那些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会发扬光大,那些没有价值的学术垃圾会自动退出市场。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学术思想的近亲繁殖,学术思想的优化被学术思想的劣化所取代。其表现就是,导师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学生就具有什么样的思维,导师具有什么样的学术思想,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思想,好听一点来说,这叫学术思想的传承,难听一点来说,这叫学术思想的僵化。
近亲繁殖是教育行政化体制导致的直接结果。教育的行政化,把大学等级化,把大学自我封闭化,把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准血缘化,把学术思想一统化,把教育产业化,不对大学进行根本性的行政改革,近亲繁殖问题无解。
(本文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网络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