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班课程无检验标准短期内很难做出评价
2014年07月0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清源
幼小衔接班火爆,说明背后有一定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觉得孩子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而应该怎样怎样,对孩子而言,这个阶段正是也应是好好玩的时候。
况且,就算提前学习了小学的一些知识,用处也不是很大,因为很快这种优势就会被“抹平”,孩子的学习应该顺其自然。至于有些幼小衔接班是想培养孩子的习惯,还算说得过去。
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
烟台市教育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认为,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短时间内无法养成,像幼小衔接班那种短时间的突击,不符合成长规律。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很多,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对文化知识的追捧,其实是应试教育逐渐下倾的体现。
在公办幼儿园里,教育部门严厉禁止的一项行为就是幼儿园小学化。幼小衔接班就有非常明显的幼儿园小学化特征,办得好坏也没有检验标准,短期内很难做出评价。“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幼儿园的孩子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体魄、开朗的性格就足够了。”
上述人员举了一个例子,网上曾热传一个视频,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妈妈的强迫下背乘法口诀,背了十多遍,还是记不住三五一十五,孩子一边背一边哭。这是因为幼儿期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理解能力达不到。但对小学生来说,心智发展到了抽象思维水平,就很容易掌握了,所以不能做拔苗助长、事倍功半的事情来伤害孩子。“呼吁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中美儿童教育异同
没有家长是天生会当家长的,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觉得好的方式对待孩子。在中式教育理念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更重视学业,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一个重要的任务。美国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孩子在社会上面对的都一样,区别最大的实际上是家庭教育,让我们看一下中美家庭教育的区别。
中美孩子教育对比
中国 美国
9-24个月 认字 自己扔尿布
2-3岁 背唐诗 扔垃圾、整理玩具
3-4岁 各种艺术才能培训 喂宠物、浇花、刷牙
5-6岁 各种艺术才能培训 擦桌子、收拾房间
6-7岁 学习、做作业、艺术培训 洗碗,独立打扫房间
7-12岁 学习、做作业、艺术培训 用洗衣机、清理洗手间、做简单的饭
本报记者 刘清源 整理
办班动机不同 效果难评价
当被问到是否建议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时,芝罘区一名小学校长直言,没有必要。孩子上小学的任务就是培养习惯的,教学内容也是教育部门权威定制的,非常适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没必要提前学习。孩子就应该该玩的时候玩,顺其自然。况且社会教育机构毕竟不是公办教育,办班的动机并不相同,里面鱼龙混杂,难以辨别。
另一名小学校长介绍,幼小衔接班曾经在公办教育中出现过,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学前班,但现在公办教育都不允许办了。
幼小衔接班报名火爆,说明背后是有一定社会需求的。“孩子幼儿园毕业了,有的家庭没有人有时间看孩子,总要解决实际困难。”这名校长认为,幼小衔接班如果真正重视教育规律,就不应该侧重文化知识而应该侧重相关习惯的培养。这样的幼小衔接班还算说得过去。
另一名业内人士认为,把孩子交给义务教育,自然成长,是最好的选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