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志:书法是不俗的人写不俗的字
2014年07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莹

  59岁的王德志说,自己个性不圆滑。遇上投脾气的人,能滔滔不绝。而一旦眼缘不合,自己就可能一言不发,甚至就离席而去了。“身边的老师、朋友也都提醒我,该改改。可真就改不了。”王德志笑说。
  然而,当艺术在喧哗的市场冲击下摇荡的时代,艺术家的个性一直被业内视为瑰宝,被热烈地呼唤,也被小心翼翼地呵护。
  谈及书法的创作,王德志笑称,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个学生娃的时候就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写字,却是到了52岁时才突然“找到了点感觉”。其实,此时的王德志已经在国内的书法圈里,是一位很有实力的理论研究家了,所做的论文频频见诸报端。
  这种被王德志称为“若明若暗”的感觉,在2007年终于被他“逮”到。那一年,王德志从单位内退,受到妻子的鼓励,他决定到北京去张永庆在中国艺术研究生院的工作室里学习。
  “与导师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好夜以继日的交流让我常常有茅塞顿开之感。”说起那段时光,陷入回忆的王德志的脸上不时浮起笑意。
  纸的运用,笔法,临帖……这些看似很入门级的知识,却往往是令很多书法大家都困惑过的问题,因为随着新创作模式的尝试,这些起着基石的作用,要一分一寸去捕捉具象与虚感的碰撞。
  抓住了感觉的王德志,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作品频频入展国家级书法展,并获奖。书法圈内的很多人对王德志的认识,从书法理论研究家一下子转移到书法家的面目中来。
  王德志又是清醒的,他说,“书法要佐以人生的历练,它玩的绝不仅仅是技法。书法是可视的,也是可读的;是艺术的,也是文化的。当然获奖与技法它表明了一个人在一定时期的努力,收到了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人的认可与鼓励。但它不是终身的。”
  在王德志看来,亲近经典是书法家的基本功。“经过几千年的淘汰,留传下来,它既有人沿袭的作用,内容的经典是它的骨干。”王德志认为,对经典要保持敬畏感。毕竟,书法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它只有照着古人几千年积累下的审美、造型、章法去体察。
  体悟自然,是王德志一直所青睐的,“学书法与观察自然有很大的关系,书法中的生命力是什么,比如说,像一个藤草、树枝,它是饱满的,有曲直的。”王德志热爱自然中富有生命力的物质,就像农田里的作物,那种水灵灵的感觉,让他时常有伸手去触摸的冲动。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直抒胸臆是文人墨客的追求。在王德志心中,书法是人的精气神的外化,是精神气格的折射。“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其本身即是文辞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体。天然地与学问、修养、文化、品格等紧密相连。古代的一流大书家无不是学富五车,文采风流的文人学者,或是广闻博识的硕学鸿儒。而缺少文化底蕴,终日染翰挥毫者,只不过配称一个‘字匠’而已。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要有思想、有文化、有学识、有高尚的品格,否则必为俗人,人俗书必俗。”
  “书法,就是不俗的人写不俗的字。”这就是王德志对书法与自我的认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