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速度”背后的故事
2014年07月0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编者按: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三周年。三年间,高铁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习惯,加快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为此,本报特开通“京沪高铁三周年·我与高铁的故事”专栏,请读者讲述他们与高铁的那些故事。
  □栗薇          

  乘坐过高铁的人,相信对于它的安稳、快速、便捷印象深刻。然而,“高铁速度”背后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晓?当大家都沉醉在美梦之中,又有多少人知道高铁背后养护工人艰辛的劳动?而他们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为高铁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大规模修建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由于列车不间断地运行、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使高速铁路线路发生各种变形和损坏。为了确保列车能按规定的速度,安全、平稳、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线路设备使用寿命,必须加强线路的养护维修和监测。
  他们是高铁线上的夜行侠。由于高铁采取昼开夜停的运营模式,因此,高铁线路检修维护只能利用夜间进行。每天晚上都是夜间上班,还需要提前进行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所以,当人们刚刚进入梦乡时,他们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常年的昼伏夜出,他们习惯了在黑夜中与高铁设备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因此疏远了家人。他们的工作正如“好汉歌”里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每个夜间他们都要对高铁线路、道岔以及隧道、桥梁进行检查,并按规定做好巡检记录,发现问题要认真登记在案,组织进行处置,及时消除隐患。
  他们是管好高铁的先行者。作为第一代的高铁养路人,昼伏夜出带来的生理困难还好克服,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把高铁管好。面对无碴轨道、百米钢轨等新设备和轨道精确测控、防灾报警系统等新技术,他们采取外出取经和请专家授课的方式,“走出去”开阔眼界,“请进来”解疑释惑,边干边学,不断探索,相继完善了“动态添乘确定重点地段、静态复核找准病害类型、精确测量制定整治方案、严格审批加强质量卡控、对比分析验证作业效果”的线路精调作业程序,制定了设备养护维修、质量检查监控、作业指导书、应急处置预案等管理标准,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高铁安全保障体系,为高铁设备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是确保安全的守护神。他们从进入高铁的第一天起,就被反复灌输“高铁无小事”、“高铁高标准”的高铁意识。他们在高铁管理中认真开展“三防一杜绝”活动:即“防脱、防错、防漏,杜绝作业事故”。严明的作业纪律、精益求精的标准意识,使他们形成了“不放过一处瑕疵,不漏掉一处隐患”的严谨作风和执着精神。用他们的话讲:“要发现比头发丝还细的隐患,就要有比头发丝还细的责任心”。正是在这种责任心的驱动下,他们耐住黑夜的寂寞,忠实守护着高铁安全。确保了高铁运营安全平稳。
  就是这样一群高铁养路人,在默默无闻中为高铁安全奉献着。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常人看来似乎难以想象,有时甚至得不到家人理解,但他们在黑夜中的坚守确保了白天高铁的安全运营,他们用不屈的脊梁承托起高铁安全的基石,用对责任的忠诚书写着高铁的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