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一月有余,信贷仍未“解渴”
贷款额度不够限制资金入市
2014年07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頔     

  今年第二轮定向降准的消息发布已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与第一轮的定向降准相比,此次的结构、导向政策更加明确,支持范围扩大至“三农”和小微企业。有定向降准资格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不再限于“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而是将商业银行也囊括在内。然而记者发现,无论银行还是企业,在定向降准之后,都没有明显感受到信贷的宽松。
  “定向降准之后,我们行陆续释放了3亿元的资金,但受到贷款规模等限制,这些资金很难全部转化为信贷。”省内一家农商银行的负责人刘先生说,当中小企业抱怨向银行借贷难时,其实银行对信贷的发放也是受到种种限制的。
  概括来说,制约银行向企业提供信贷的因素有四个:一是资金流动性——有没有钱放贷;二是资本金——本金够不够;三是信贷额度——额度够不够;四是合意需求——愿意贷的项目多不多。
  “经济下行时,制约信贷的短板是愿意贷的项目不多;经济繁荣期,制约的短板是资本金和额度不够;只有遭遇钱荒时,流动性才会成为短板。”刘先生说,定向降准主要解决的是资金流动性的问题,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市场不是缺乏流动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徘徊在较低位置,市场对贷款融资需求并不旺盛。
  在刘先生看来,由监管部门控制的贷款额度是一个信贷发放的限制。“就好像计划经济时代,有钱的同时还得有粮票。前几天我们刚对上半年的信贷业务做了盘点,贷款额度险些超标,所以现在有资金也不敢多发贷款了。”
  对于目前享受定向降准的机构来说,由于受贷款额度的限制,降准并未增加贷款资金的有效投放,仅仅减少了其在央行的部分存款。对于多出的这些闲置资金,有不少是通过存放同业、协议存款或理财等方式转到了上级或其他金融机构。
  刘先生认为,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降准固然重要,但对于资金有余的金融机构来说,适当增加信贷规模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央行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采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同时,对于资金比较充裕的地区和银行机构,适当增加信贷规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